无花果(树),桑科榕属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区域,其并非“无花”,而是开于囊状花托内部,被称作“隐头花序”……以上这些科普信息,笔者是在长大后查询资料才有所了解;而在儿时,关于无花果,我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好吃”。
笔者故乡在栖霞之东,当地虽无大规模的无花果栽培,但房前屋后可见零星种植。大概在小学高年级期间,我家院里亦生长着一棵无花果树。
无花果并非高大树种,不过记忆中我家那棵树却长得不小——其高度与平房相仿,顶端枝叶伸出院墙。如此旺盛的长势,大概得益于四周无其他植物争夺养分,加之院落采光较好吧。彼时我家还曾养过猫。对于猫来说,这棵无花果树既是游乐场又是升降梯,它要么在树叶间来回穿梭嬉戏,要么踩着树枝上墙扬长而去,这一套动作施展下来,可谓轻松写意。
与杏、桃、梨、苹果、樱桃等常见水果不同,无花果一年可多次结果,周期跨度颇长。笔者当年隐约曾对此感到过疑惑,但转念一想:“反正多结果可以多吃,管这些干啥?”因此,就没有向大人详细打听。直到前些年去“无花果大县”荣成探访时,方知胶东无花果一年大多可收获两季,果农习惯称之为“春果”和“秋果”。其中,“秋果”之名恰如其分,而“春果”实际上是入夏之后才陆续采摘。
无花果自身的生长有其固定周期,但孩子们对美食的渴望却是急不可待。笔者儿时,几乎没有尝过熟透无花果的味道,因为只要树上的果子稍有变软,我就会忍不住将之拧下来。在开吃之际,我也没有耐心剥皮,而是直接将不大的果子掰成两半,食其瓤而扔其皮。如此吃法,仿佛是吃的不是无花果,而是大西瓜。
在一饱口福之余,我也曾留意过无花果树的其他特点。比如,其果把及树叶折断时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对此现象,我当时颇感神奇,但亦不求甚解。
大概是上初中之后,家里将这棵无花果树去掉,取而代之的是一颗枣树。我对无花果的童年记忆,就此也告一段落。
长大之后,一方面是网络资讯的发达,一方面是物流商贸的提升,自己对无花果的了解逐渐增多,购买品尝无花果也更加方便。当初的知识盲点以及味道缺憾,都一一补上。
在后续获取的无花果相关知识当中,荣成为胶东无花果大县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点。荣成位于半岛最东段,气候较之其他县市更为特殊,适宜无花果生长,据称在清末即陆续开展栽培,现已规模较大,成为当地乡村一大特色产业。
得知上述情况之后,笔者曾多次前往荣成探访,陆续参观过当地不少果园。而看到园中之树时,也常会联想到自家当年所种那棵。
清代荣成种植无花果之事,我暂时未见原始史料出处。但此前在翻阅光绪版《海阳县续志》时,曾见过当地在物产之中列举有“无花果”。由此可见,清代后期胶东海滨区域种植无花果之说,绝非凭空杜撰,只是具体情形还有待详考了。(本文作者:隋翔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