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臨徽宗花鳥》
立軸 設色紙本 111 x 46.5 cm
鈐印:于照私印、非闇臨本、非闇五十歲作
題識: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宣和殿御製並書■。徽宗此圖予臨有二本,紙幅尺寸皆同,皆用康熙御墨,蓋一時興到也。戊寅閏月,記於玉山硯齋。非闇。
于非闇學習工筆花鳥畫,從白描臨摹趙孟堅水仙、陳洪綬竹子入手,不久後轉學宋代院體花鳥畫風,直接取法宋徽宗趙佶,打下堅實的技法基礎。本幅《臨徽宗花鳥》作於1938年,是其著力於宋院體花鳥畫的寫照。
據題識可知,畫家以康熙御墨臨宋徽宗《蠟梅山禽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見附圖)二本,此為其一。
作品意趣高簡,畫中有蠟梅一枝,自右下方向左上方挺生,枝細瘦,用雙線勾成,略加暈染,勾出結節。蠟梅花用勾線填色法畫成,疏朗地綴於枝頭。兩對白頭翁安逸地棲於枝上,葉心石青薄染,以色彩變化呈現出秋日蕭瑟之感。瘦金書兩行濃墨長題於左側,令畫面呈均衡之局。
山禽極盡鉤勒法之落筆精微,淡墨勾形,依類賦彩,清麗不失沈著,白頸圈下胸部軟毛以朱膘調墨染畫,而兩翼、尾羽,以及腹部羽毛,又以極細狼毫描畫。水仙綺麗,以石青、石綠見向背,綺麗多姿,石以墨渲染,與山禽用筆之精微形成對比,工寫結合,亦是于氏花鳥細而不板的絕竅之一。
于氏作畫,除講究紙墨外,於顏色亦極苛求。他對顏料的研漂、用礬用膠、著色固色等均有深入的研究和經驗,選取顏料近乎挑剔,甚至連內府所制的顏色墨,都要重為提煉才用於作畫,故而其傳世之作,雖經歲月,鮮豔無改,恍若初畫成時。此作畫題、技法皆源自宋代宮廷,更以康熙古墨寫就,實屬經意力作,尤顯難能可貴。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