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能不能为台湾出手?答案越来越明确。”这句话一出,不少人心里一阵沉重。这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美国国防部副助理部长奥斯汀·达默的直接发声。作为曾经在美国情报系统起家的官员,达默的话语直截了当,毫不遮掩——台湾如果爆发大规模冲突,美国不会为了它付出代价。这可是多年来首次,来自美国的态度如此坦率和清晰。
美国历来对台湾问题含糊其辞,时而偏向“战略模糊”,时而以“对台防卫”作壁上观,而这次,达默直言不讳,甚至在私下场合公开表示,“台湾没了,美国人照样过日子”。这个观点,连美国本土的大企业也感受到了,台积电等台湾企业纷纷加速布局美国境内,芯片厂投资金额高达1650亿美元,连企业高层都在为未来的变数提前布局。
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的态度突然发生如此大的转变?答案,或许要从美国自身的战略布局和资源压力上找寻。
从军事角度来说,美国的防卫力量早已陷入瓶颈。兰德公司以及战略专家们多年来反复强调,台海冲突中,中国解放军在近海战场上的优势愈加显著,这个判断已经被广泛接受。美军依赖关岛、中途岛等远离战场的基地支援,然而,这些基地距离台湾如此之近,一旦战事爆发,岛屿的导弹覆盖范围恐怕令美军难以实现有效支援。而且,美军过度消耗在乌克兰的资源,也导致亚太地区军备短缺,坦克、导弹、炮弹大量优先供给乌克兰,亚太战区的备战资源已经捉襟见肘。
特朗普当年提出的“美国优先”政策仍在施行,经济利益是美国的首要目标。这一次,美国对台湾加征的关税高达20%,这一举措已经让台湾感受到极大的压力,曾经的“铁哥们”似乎也在给台湾“打折”。这种以经济为基础的外交策略,逐渐让台湾感到日益被边缘化。美国在台湾的支持,原来并非没有条件,而是有利益考量的交换。
台湾的防务建设逐渐发生了变化,兵役延长至一年,军费增长至GDP的2.5%。尽管如此,岛内却依然没有完全做好备战的准备,社会上仍存在不少人认为战争不至于发生,仍旧希望外部力量来“帮忙”。这使得美国看到了台湾防务的不足,也让美国得出结论:台湾的备战态度和真实水平,远未达到应有的标准。
美国对台湾的武器销售也发生了转变,曾经的大型进攻性武器逐渐被替代为轻型反舰导弹和火箭炮等防守型装备。这是美国给予台湾的“非对称防御”战略,即通过高效的持久战来拖延时间,消耗对方的力量。与此同时,美军在关岛、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的战略布局愈加紧密,旨在构建一个连续的防线,即便台湾失守,亚太的整体战略格局依然能够保持影响力。
台积电的迅速转移生产线,成为美国不再完全信任台湾科技资源的明显信号。台湾曾经的“硅盾”开始出现裂缝,企业的举动反映出资本和资源对于风险的敏感反应。美国虽仍然希望台湾保持在全球科技产业的优势地位,但它不再想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美国的政策正在变得更加分散,避免过度依赖台湾,以确保自身的战略灵活性。
回顾历史,美国曾经通过军事介入、援助甚至战略同盟的方式,维持台海两岸的平衡。然而,今天的美国,已不再是那个可以单打独斗的超级大国。它不仅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还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地调整自己的战略。达默的这番话,或许就是在提醒世界,台海的局势已经不再是美国能轻松应对的问题,甚至是在为台湾的未来划定了一个不太乐观的边界。
美国不再是台湾的绝对保镖,现如今的美方更像是个“教练”,提供经验和设备,但却不再给予“绝对保证”。台湾必须学会如何自我调整,如何应对突发变化,而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力量支持。
而台湾呢?台湾的社会开始感受到更多的内部和外部压力。美国的改变,资本的撤离,军事支援的减少,这一切都在给台湾传递一个信息:你无法永远依赖外部,只有自强才是未来的唯一选择。而岛内民众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这一点,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全球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也在悄然调整。在这场博弈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现在的台湾,似乎正在被置于一个新的风险地带。美国虽依旧强调与台湾的战略合作,但却在悄然将风险分担,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己的未来完全押注在这个“棋盘上的一个点”。
“大陆收回台湾”?在美国的眼中,似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开始变得模糊。美国的战略布局、资本的流动、台湾的防务准备,种种迹象表明,台湾的未来将不再是外部力量主导的单一选择,而是一个多方角力下的复杂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