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九一八”之后,东北还有英雄吗?

0
分享至

1942年2月12日,鹤岗县,赵尚志即将奔赴此生的最后一场战斗。

他率部突袭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却不知道,自己的部下已经被日伪特务渗透。

午夜时分,枪声打响,特务刘德山从背后开枪偷袭赵尚志,子弹穿过他背部右下方,从小腹与胯间穿出,赵尚志不幸重伤被俘。

8个小时后,34岁的赵尚志伤重不治,壮烈殉国。据见过其遗容的人回忆,赵尚志至死刚烈无畏,仪容威严。赵尚志的不屈引起了敌人的不爽,一名凶残的日军警尉砍下了他早已冰冻僵硬的头颅,并将他的尸身扔进松花江的冰窟中,随后日军带着赵尚志的颅骨到各地巡展,想要以此震慑抗日军队。

英魂是杀不灭的,在近乎绝望的漫长黑夜中,东北大地上的抗战英烈前仆后继。赵尚志所属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的密林深处刻下豪迈的标语:“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图源:网络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到5个月的时间,日本侵占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12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此后14年,东北全境近3000万同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日本政府于长春成立伪满洲国,扶植清朝逊帝溥仪,进行殖民统治,在沦陷区实行所谓的“新学制”,实施奴化愚民教育,又强征中国劳工300多万人,在中苏边境修筑长达1700公里的军事要塞。侵略者草菅人命,成立恐怖的731部队,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包括活体解剖、冻伤实验、活人菌液注射实验、染菌饮食实验、毒气实验等等,此外,日军还制造了老黑沟、白家堡子、大獾洞、四平街钱家等多起惨案,杀害无辜中国民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东北沦陷后,一支支英勇的抗日军队率先举起抗战旗帜,东北抗日联军便是其中的代表。


▲东北抗联将士的臂章。图源:网络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的次日,中共满洲省委连夜起草,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抗日宣言《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随后派遣干部到地方上拉队伍,开辟武装斗争。其中,杨靖宇去了南满的磐石游击队;周保中去了吉东的王德泰部义勇军;李兆麟从辽阳调到了珠河中心县委组建游击队;赵尚志去了张甲洲的巴彦游击队;崔庸健前往吉东的宝清、虎林、饶河等地组建游击队(后来的抗联7军);冯仲云作为满洲省委巡视员去汤原组建游击队。他们分散到东北各地,成为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

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吸纳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到1937年,东北抗联共编成11个军,人数一度达3万人左右,“七七”事变后,随着全民族抗战爆发,东北抗联积极配合关内作战,发动大小战斗数千次,有力地牵制着盘踞东北的日伪军。


▲1939年,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一部。图源:网络

东北抗联成立后,不仅吸引了东北地区汉、满、朝鲜、蒙古、回等国内各民族的爱国志士投身抗日,还有国际友人加入抗联队伍。

中国东北和朝鲜山水相连,有学者统计,日本吞并朝鲜后,逃亡到中国东北或被日本强行迁移至东北的朝鲜人约有200万人,他们中有一部分加入东北抗联,参加抗日。1933年,东满地区的330余名游击队员中,朝鲜人就占了90%,其中包括后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

金日成逃亡时曾立下不光复祖国誓不回还的志向,起初在东满地区创建抗日游击队,后加入东北抗联,担任第一路军第二军(兵力相当于一个营)指挥,上司为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抗战胜利,金日成回到朝鲜时,带领的部下有60名朝鲜籍的原抗联指战员。


▲1943年,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合影。图源:网络

面对东北的抗日力量,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头疼不已,说:“要清除东北敌军,非用3年工夫、10万精兵不可!”事实是,直到抗战胜利那一天,东北的抗日浪潮始终没有停息。

2

作为最早抗日的中国军队之一,东北抗联面临的不仅是孤立无援的艰难时局,还有极度艰苦的生存环境,很多抗联战士不是战死,而是冻死、饿死、病死。

东北抗联的老战士李敏生前接受采访时说:“面对日伪的凶残‘围剿’,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没粮食、缺子弹……东北到了十月份就开始下雪,战士们没吃的,老百姓想送也送不了。况且,老百姓自己也没多少粮食。”

抗联将领王明贵回忆起当年的战友,也曾满含热泪地说:“(战士们)衣着褴褛,棉衣全部被树枝刮得破烂不堪,露出了棉花;没有棉衣的战士,身上披着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没有棉鞋,有的人脚上包着马皮;没有帽子,有的人头上缠着好几层布。”

寒冬时节,东北山林间的气温可低至零下40℃,积雪没过胸口,即便是在和平年代,很多老百姓也不敢贸然出门,在抗战时期,抗联的将士们却要冒着寒冬坚持战斗。

于是,东北抗联躲过日伪军的天罗地网,在大山深处修建了多座隐秘的“密营”。这些营地分布在森林深处,既是抗联的粮仓,也是将士的营房。抗联战士在营地搭建起“地窨子”,上面覆盖枯草保暖,这种半地下生存堡垒能有效地抵御寒风,并且用枯枝落叶伪装,不易发现,大的地窖子可以容纳三四十人。

即便如此,地窖子仍难以完全御寒,抗联战士不得不生火取暖,在游击作战中,烟火极易暴露位置,机智的战士们想到一个方法,将烟囱深埋地下,一排排烟管延伸至山顶,这样远远望去犹如山间的雾气,不容易引起怀疑。


▲东北抗联密营。图源:网络

抗联什么都缺,但不缺坚强的意志。

将士们脚冻得生疮了,就用辣椒秧煮水外敷,没有医药,就用黄菠萝树皮煮沸消毒后当“创可贴”,或者拧开子弹取火药消炎开刀。由于军需短缺,抗联将士珍惜每一粒粮食,用柞木搭成“储藏窖”,外面糊上黄泥,妥善保存。到了粮食断绝的时候,他们就四处收集橡子,晾晒好,用碾子碾成粒或粉来食用,靠着这点吃的撑过一阵子。

长白山深处的密营遗址留下了抗联将士的足迹,如位于吉林桦甸红石林区的蒿子湖密营,曾是杨靖宇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时的指挥所。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29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笼罩在东北上空,杨靖宇化名张贯一,来到抚顺,发动中国工人反抗日本矿主的剥削,虽多次被追捕,但总能化险为夷。“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奔走于抗日前线,在南满地区组织游击,先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和在北满组织战斗的赵尚志并称为“南杨北赵”

在抗战14年的无尽寒冬中,杨靖宇长期转战南满各地,和无数抗联将士一样忍饥挨饿,直到生命的最后100天,他率部与日伪军警至少发生了47次战斗,却没好好吃过一顿饭。

1940年2月,杨靖宇所部在与日伪军的作战中顽强地战至弹尽粮绝,杨靖宇身边最后两名战士也在寻找粮食的途中牺牲。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日伪军周旋五天五夜,2月23日,他来到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叛徒告发,暴露踪迹。日伪军将杨靖宇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屡次劝降,都被他严词拒绝,最终,杨靖宇保持着战斗的姿态,被敌军子弹击中牺牲。

日军对杨靖宇生命最后时刻的惊人毅力感到不解,于是砍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只为看一眼,他到底是靠什么战斗到死,却不曾想,杨靖宇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根本没有一粒粮食。

时任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的岸谷隆一郎曾纠集数万兵力,疯狂追击杨靖宇所部,他在得知杨靖宇的解剖结果后大为震惊,从此,杨靖宇的死仿佛牢牢地揪住了他的心脏。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在毒死两个女儿和妻子后自杀,他留下一封遗书,其中写道:“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适宜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东北沦亡的14年间,正是有如杨靖宇般的英雄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才能在严冬中延续希望的星星之火,而东北抗联的战士之中,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


▲杨靖宇。图源:网络

3

1936年8月2日凌晨,东北抗联的巾帼英雄、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部主任赵一曼,在屡遭追捕、惨遭酷刑后,被押往她曾经战斗过的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当众处死。

赵一曼本姓李,出生于四川宜宾山区一个家境优渥的地主家庭,和当时无数热血青年一样,她放着安逸的日子不过,毅然投身革命,加入抗日队伍。她生前唯一的牵挂,是寄养在南方亲戚家的儿子陈掖贤(乳名宁儿,取致敬列宁之意)。赶赴东北抗战前,赵一曼曾经和刚出生的儿子拍下一张珍贵的合影,后来,母子俩天各一方,再也没有相见。

遇害之前,赵一曼利用最后的机会,在一张薄薄的纸上,为心爱的儿子写下那封感人肺腑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0年,赵一曼和儿子的合影。图源:网络

东北抗联中有名的女英雄,还有被称为“八女投江”的8名烈士: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她们隶属于东北抗联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

1938年10月,东北抗联第5军与日伪军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爆发遭遇战。拂晓之际,双方战况胶着,为掩护大部队撤退,8名女战士放弃渡河,主动吸引敌军火力,最终陷入包围,集体沉江,英勇就义。八女投江的烈士中,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翻开东北抗联的烈士名录,是一连串永远年轻的姓名:

1933年11月,金伯阳在辉南境内的三角龙湾一带为战友断后,遭伪军偷袭,中弹牺牲,年仅26岁。

1936年11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王德泰,率部转战长白山区,为牵制日伪军,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9岁。

1937年2月,东北抗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在掩护大部队突围时牺牲,年仅28岁。

1937年8月,北京大学毕业的东北抗联将领张甲洲在转移战略物资时遇袭牺牲,年仅30岁。


▲张甲洲。图源:网络

1937年12月,南满省委联络员纪儒林因叛徒出卖,被捕后遭到杀害,年仅27岁。

1937年1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师遭遇日伪军的大规模“围剿”,年仅24岁的周建华为掩护战友突围牺牲。

1940年1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将领陈翰章被日军所围,拒绝劝降,最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年仅27岁。

1941年3月,接替杨靖宇指挥第一路军的魏拯民,因长期缺医少粮染病,在桦甸县四道沟密营遭日伪军封锁时牺牲,年仅32岁……


▲魏拯民。图源:网络

据统计,抗战期间,东北抗联部队人数从最多时3万多人锐减到最少时不足2000人,到抗战胜利时,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100余人,其中军级干部30余人。此外,还有很多不知名的烈士,淹没在白山黑水的漫天飞雪之中。

4

1939年,日伪军对一名抗联将领发出高价悬赏,声称:“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

这位被高额悬赏的将领,就是出身黄埔军校、领导东北抗联第三军的赵尚志,他一生未婚,为革命多次入狱,一只眼睛因战斗负伤失明,一只脚掌中弹瘸了,却坚定地站在抗日前线。

日本侵略者发出感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赵尚志牺牲后,因为日军的凶残报复而身首异处,他的颅骨后来下落不明。抗战胜利后,谋害赵尚志的日本战犯田井久二郎与东城政雄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在忏悔中交待了杀害赵尚志的细节,可惜当时的记录人员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

当初,日军砍下赵尚志的头颅后四处巡展。长春护国般若寺的僧人见天气转热,将军的头颅势必腐烂,难以保存,便想办法保护英雄的遗骨。僧人向日军建议,将头骨埋在寺中。日本鬼子虽然没人性,但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惧怕鬼神,所以同意了僧人的请求。


▲赵尚志复原画像。图源:网络

此后数十年,由于时局动荡、赵尚志名誉未确定等原因,般若寺的僧人一直守着这个秘密,直到知情人全部离世,将军颅骨仍深埋地下。

2004年,寺院修缮围墙时,在后院挖出了一个无名头骨,经过三次鉴定,官方确认为赵尚志将军的头骨。

失踪62年后,英雄的头骨终于重见天日。

岁月如流,今日中国,山河无恙,英魂安息。

参考文献: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

高树桥:《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史》,白山出版社,1993年

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1931-194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

史义军:《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中信出版社,2016年

薛衔天:《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以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中朝关系》,《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

张松:《抗联名将赵尚志颅骨传奇:爱国高僧曾冒死护卫》,《辽沈晚报》,2013年06月21日

孙建德等:《时隔79年的对话:岸谷隆一郎后代向杨靖宇谢罪》,央视新闻,2019年10月25日

苍雁、石洪宇:《东北抗联战士在“密营”,如何撑过零下40℃的寒冬?》,中国新闻社,2025年8月1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最爱历史 incentive-icons
最爱历史
介绍古今中外历史
2166文章数 672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