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举办以“探索“AI+”时代的知识产权新范式”为主题的论坛,探寻知识产权护航AI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与新范式。论坛由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毛昊主持。
当前,我国深入实施“AI(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布局产业发展,全力推进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着重强调加强AI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从国家发展全局的视角出发,“规则-技术-产业”三边关系如何在AI浪潮中相互作用、协同演进?如何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涵盖政策、法律、市场等多维度的长期多元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毛昊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处处长高雪表示,AI技术的爆发性发展已是有目共睹,有两点值得强调: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行业的突破,表现出与不同行业深度结合的明显趋势。从当前的专利申请中就可以看出。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变革,我们的专利审查也需要顺应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她还结合多个案例,介绍了目前审查实践中对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主体、客体、创造性等问题的审查模式和审查标准。当前,AI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直致力于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很多成效。在这过程中,专利复审和无效部也一直在发挥审查标准的稳定器和创新生态调节器的作用,希望能为AI创新发展提供清晰的指引。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处处长高雪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审判员,三级高级法官高翡全面介绍了生成式AI技术的相关原理、运行流程以及相关环节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并围绕加强生成式AI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秉持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的司法理念。需辩证把握创新激励与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规制或保护不足。应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导向,结合技术原理、行业惯例和公共利益等因素综合考量,为技术探索与创新留出充足空间。二是加强司法与行政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深化司法与行政的协同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保护合力。三是推动行业自律与司法引领相结合。推动行业组织制定符合实际的自律规范,构建可持续的市场信任体系。司法机关可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明确法律边界,将裁判规则转化为行业实践指引。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审判员,三级高级法官高翡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数字中国研究院人工智能执行副院长吕乾主要围绕AI与大模型在行业落地中的现状、挑战与未来方向进行了分享。在他看来,AI大模型本质是知识的概率化压缩,存在“幻觉”且不可控。国内外发展路径差异显著:国外追求算力与性能,国内更注重降本增效。大模型研发日趋集中化,资源门槛高,具备泛化能力,但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缺乏深度领域知识,难以直接应用,行业落地需打破“模型万能”误区,结合小模型、OCR等多技术协同,并以智能体作为场景落地的关键桥梁,实现任务规划与执行闭环。数据是燃料,专家经验是核心,AI目前无法替代人类领域知识。AI落地是系统工程,依赖人机协同与精细控制。真正挑战在于将通用能力与行业知识结合,“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数字中国研究院人工智能执行副院长吕乾
北京传火者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陈泫宇从校办企业视角,探讨了低空经济细分市场中专利壁垒的构建策略。他指出,低空经济高度依赖AI算法与大模型技术,尤其在无人机应用如电子防御、路面及桥隧面巡检、灯光秀表演等场景中,专利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作为高校孵化企业,传火者公司未来将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方式,与多所大学合作,将发明专利转化为实缴资本,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为避开与大疆等公司的直接竞争,企业选择聚焦细分市场,如隧道巡检、无人机耐火材料应用等领域,构建差异化技术壁垒。通过联合研发、布局特定场景专利,并形成自有数据集,增强AI训练能力。他坦言,校企合作中知识产权定价与转化仍面临挑战,包括估值分歧、市场化难度等,需政策与第三方机构进一步支持。
北京传火者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陈泫宇
XREAL商版主管程晶表示,在AI与AR融合背景下,AR智能硬件(以XREAL眼镜为例)在交互方式上与传统电子产品存在显著差异:AR强调人与真实世界的三维、多模态交互(如手势、眼动、环境感知),甚至可无用户输入自动生成内容。这一特性使得AR成为AI的重要视觉载体,但也带来新型知识产权问题。尤其在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认定上,AR场景下面临三大挑战:一是AIGC内容形态特殊(如3D数字人、虚实融合场景),其是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尚无定论;二是因交互简单甚至无输入,用户贡献度难以界定,影响权利归属判断;三是在权属约定与责任分配上,需平衡用户、硬件厂商、模型提供方等多方利益。此外,AIGC侵权责任问题日益凸显,服务提供商需履行监管义务,建立投诉机制、明示禁止侵权内容,并关注行业立法与司法动态。呼吁出台更完善的法律与行业指导,以促进AI与AR产业健康发展。
XREAL商版主管程晶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张琛围绕“AI赋能浪潮下,人工智能+产业专利布局之道”进行了分享:首先,从技术与政策驱动角度看,AI尤其是大模型应用正成为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国家政策大力支持AI与各行业融合,推动场景开放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AI+”战略的落地。其次,专利数据显示,AI相关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应用类专利远多于模型类专利,表明创新重点在于AI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如金融科技、医疗、工业制造等。第三,基于实践经验,AI+产业的专利布局应注重前期深度挖掘与多层次保护。需结合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进行综合布局,形成复合型专利组合,并开展动态优化与侵权风险评估。最后,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技术迭代快速带来的专利布局难度加大、跨学科人才短缺、各国专利审查与数据政策差异等,需企业和服务机构共同应对。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张琛
鹏城实验室数据智能研究所副所长相洋介绍了鹏城实验室在AI与知识产权融合领域的技术成果与应用方向。他表示,AI在知识产权全流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专利撰写、检索与审查等环节,可提升效率与质量,同时也需关注AI生成内容的溯源与合规风险。在多语言大模型与机器翻译方面,鹏城实验室构建了支持数十种语言的基座模型,并针对东盟语种等进行优化,推动跨语言专利撰写与翻译。实验室还提出“双向反思”翻译方法,提升诸如古诗词等高雅文本的翻译质量,并与外文出版社合作推进AI辅助翻译。未来鹏城实验室将加强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动知识产权大模型开发、跨语种检索与自动审查等技术应用,支持知识产权出海与国际化布局。
鹏城实验室数据智能研究所副所长相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