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老闺蜜一起养老6个月后分开,走后感慨:想象很美,久处不易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们五个人,都60多岁了,还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李梅当初这样问过自己。

她们是40年前的同事,退休后重新联系密切,决定尝试"抱团养老"。在郊区租了套大别墅,制定了详细的生活计划,幻想着诗酒年华的晚年时光。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第一个月时,王秀兰这样感叹。

可是六个月后,五个人却匆匆分开。

"想象很美,久处不易。"这是她们共同的感慨。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几十年的友情在半年内破裂?那件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事情,又是如何成为压垮她们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01

李梅今年65岁。

她习惯了掌控一切。

40年的教师生涯让她养成了指挥别人的习惯,退休三年来,这个习惯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强烈。

丈夫去世后,偌大的房子里只剩她一个人。

电视的声音再大,也填不满这份空旷。

王秀兰比李梅小两岁,但看起来更显老。

她是护士出身,离婚已经十五年了。

一个人过惯了,什么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买菜要挑最便宜的,电费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她常说,一分钱都不能浪费。

张桂花是五个人里年纪最大的,66岁。

工厂里干了一辈子,手上的老茧至今还在。

老伴走了五年,儿子在深圳工作,一年回来不了几次。

她最怕安静,总是把电视开得很大声。

赵春香64岁,当了一辈子会计。

数字让她的生活变得精确,但也变得乏味。

和老伴虽然还住在一起,却早就没了话说。

她渴望一些新鲜的生活。

孙玉萍是最小的,62岁,银行退休。

胆子也是最小的。

身体不太好,总是担心这担心那。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连开门都要犹豫半天。

五个人,五种不同的晚年困境。

她们在一次老同事聚会上重新联系紧密。

那天晚上,李梅喝了点酒,突然说:"我们几个为什么不能住在一起?"

这句话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抱团养老,互相照应。"李梅继续说。

王秀兰眼睛一亮:"这样费用还能分摊。"

张桂花点头:"有人说话,不会那么孤单。"

赵春香也来了兴趣:"可以过点不一样的生活。"

孙玉萍最后表态:"有你们在,我会安心一些。"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诞生了。

她们要在一起生活六个月,试试这种新的养老方式。

李梅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房子。

郊区的一栋三层小别墅,五个房间,两个客厅,还有个小花园。

房租不便宜,但五个人分摊下来,每人还能接受。

"这就是我们的新家。 "李梅站在别墅门口,语气里带着得意。

她觉得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王秀兰仔细算了一遍账,确认每个人的开支比独居时要少。

张桂花看着宽敞的客厅,想象着大家一起看电视的温馨画面。

赵春香则被精致的装修风格吸引,这比她家要漂亮多了。

孙玉萍最关心的是安全,小区有保安,她放心了。

搬家的那一天,五个人都很兴奋。

她们像年轻时一样,七手八脚地整理着新家。

李梅主动承担了统筹工作,分配房间,安排家务。

王秀兰拿出了护士的专业精神,把药品和急救用品整理得井井有条。

张桂花负责厨房,她的手艺在五个人里是最好的。

赵春香精心布置着客厅,要把这里变成她理想中的样子。

孙玉萍则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房间,小心翼翼地摆放着每一样东西。

第一顿晚饭,张桂花下厨。

五个人围坐在餐桌旁,气氛温馨而热烈。

"这感觉真好。"王秀兰说。

"就像回到了年轻时候的集体宿舍。"赵春香笑着说。

李梅举起水杯:"为我们的新生活干杯。"

五个杯子在空中相碰,发出清脆的声音。

那一刻,她们都觉得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日子,确实如她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每天早晨,李梅会准时叫醒大家。

六点半起床,七点吃早饭,八点开始晨练。

她制定的作息表贴在冰箱上,大家都严格遵守。

王秀兰负责监督大家的健康状况。

她会定期给每个人量血压,检查身体。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她的口头禅。

张桂花的厨艺让所有人都满意。

她会根据每个人的口味调整菜品。

"今天做你们爱吃的糖醋排骨。"她总是这样说。

赵春香则负责家里的财务管理。

每一笔开支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账目要透明,大家才放心。"她说得很认真。

孙玉萍虽然胆小,但很会体贴人。

她总是默默地做一些小事,比如给大家准备热茶,整理公共区域。

"我做不了什么大事,这些小事还是可以的。"她总是这样说。

晚饭后,五个人会坐在客厅里看电视。

有时候是连续剧,有时候是新闻,有时候是综艺节目。

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就投票决定。

"民主的生活才是好生活。"李梅总结道。

周末的时候,她们会一起去买菜。

五个人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转悠,像一支特殊的队伍。

"这个便宜,多买点。"王秀兰总是这样建议。

"那个好吃,试试看。"张桂花总是这样提议。

回到家后,她们会一起整理战利品。

把食材分类储存,把生活用品分配使用。

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

第一个月过去了。

五个人都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棒。

"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李梅总结道。

但是,生活的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

细微的不满开始在心底积累。

02

孙玉萍是第一个感到不适应的人。

她习惯了早睡早起,九点就想上床休息。

但赵春香总是要看到十一点的电视剧才肯睡。

客厅的电视声音很大,楼上也能听见。

"能不能小声一点?"孙玉萍小心翼翼地提出建议。

"声音不大啊,我们都听得很好。 "赵春香回答得很自然。

这样的对话重复了好几次。

孙玉萍开始戴耳塞睡觉,但效果并不好。

她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王秀兰对清洁卫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她每天都要把公共区域擦拭一遍。

看到有人留下的痕迹,她会立即清理。

"这里又脏了。 "她总是这样说。

但张桂花的生活习惯比较随意。

吃完饭不会立即洗碗,衣服换下来就随手放着。

"我等会儿就收拾。 "张桂花总是这样回答。

但这个"等会儿"往往要等很久。

王秀兰开始主动收拾张桂花留下的"残局"。

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越来越不满。

饮食方面的分歧也逐渐显现。

李梅年纪大了,医生建议她少吃盐少吃油。

她希望大家的饮食都清淡一些。

"为了健康,我们都应该注意饮食。 "她理直气壮地说。

但赵春香从小就喜欢吃辣。

没有辣椒的菜,她觉得没有味道。

"偶尔吃点辣的,不会有什么问题。 "她也有自己的道理。

张桂花的口味比较重,习惯了多放盐和味精。

"菜要有味道才好吃。 "她坚持自己的观点。

做饭的时候,三个人的标准完全不同。

张桂花夹在中间很为难。

按照李梅的标准,赵春香觉得没味道。

按照赵春香的标准,李梅觉得太刺激。

按照自己的标准,两个人都有意见。

"要不我们轮流下厨?"张桂花提出建议。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

李梅做的菜太清淡,其他人吃得不香。

赵春香做的菜太辣,有些人受不了。

王秀兰做的菜分量不够,张桂花总是吃不饱。

孙玉萍不会做复杂的菜,总是简单的面条或稀饭。

每个人的拿手菜都让其他人挑出毛病。

餐桌上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

费用分摊的问题也开始凸显。

虽然赵春香负责记账,但每个人的消费习惯不同。

王秀兰买东西总是挑最便宜的,能省一分就省一分。

"这个牌子的洗衣粉便宜五块钱,为什么不买这个?"她总是这样问。

但赵春香习惯了用好东西,觉得便宜的质量不行。

"贵一点的用起来更好,算下来其实更划算。"她有自己的理论。

这样的争论经常出现。



从洗衣粉到卫生纸,从大米到食用油。

每一样东西都要讨论半天。

最后往往是妥协的结果,但没有人完全满意。

李梅开始意识到,统筹管理五个人的生活比她想象的要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偏好。

要让五个人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

"只是需要时间磨合。"她这样告诉自己。

王秀兰发现,共同生活的成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低。

五个人在一起,各种开支反而增加了。

水电费、网络费、清洁用品的消耗都比预期的要多。

"这样算下来,我们并没有省多少钱。"她开始重新计算。

张桂花感觉自己承担了太多的家务。

虽然大家轮流下厨,但收拾厨房的工作总是落到她身上。

"我做饭,你们洗碗。"这是最初的约定。

但实际上,洗碗的工作也经常被推来推去。

最后还是她默默地收拾干净。

赵春香开始怀念一个人生活的自由。

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想看什么电视节目,要投票决定。

想吃什么菜,要照顾所有人的口味。

想什么时候睡觉,要考虑是否影响别人。

"自由比省钱更重要。"她开始这样想。

孙玉萍发现,人多了并不一定更安全。

五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反而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有时候门没锁好,有时候窗户没关紧。

她反而比一个人住的时候更担心。

第二个月开始,小摩擦变成了大矛盾。

导火索是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

那天晚上,赵春香在网上买了一套昂贵的护肤品。

第二天收到快递后,她兴奋地向大家展示。

"这个牌子很有名,效果特别好。"她说得很开心。

然后,她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建议。

"反正是大家一起用,费用我们五个人分摊吧。"

这句话让其他四个人都愣住了。

王秀兰第一个反对:"我从来不用这么贵的东西。"

李梅也觉得不合理:"我们没有同意购买,为什么要分摊费用?"

张桂花更直接:"你自己要买的,凭什么让我们付钱?"

孙玉萍没有说话,但表情很明显地表示反对。

赵春香没想到会遭到一致反对。

"我以为大家会喜欢的。"她有些委屈。

"那你以为错了。"王秀兰的语气很冷淡。

这件事让五个人的关系出现了第一道裂缝。

赵春香觉得自己被误解了,其他人觉得她太自私。

从那以后,大家对共同购买的东西都变得格外谨慎。

每买一样东西都要事先商量,征得所有人同意。

这让原本简单的购物变得复杂而繁琐。

紧接着,隐私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张桂花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喜欢打听别人的事情。

一开始,大家觉得她是关心。

但渐渐地,她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过分。

她会在别人不在的时候,翻看放在客厅里的手机。

她会偷听别人打电话的内容。

她甚至会趁别人出门的时候,进入她们的房间查看。

这些行为被发现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你怎么能这样做?"李梅愤怒地质问。

"我只是担心大家的安全。"张桂花为自己辩护。

"这是侵犯隐私!"王秀兰的声音很高。

"我们都是老朋友,有什么不能看的?"张桂花仍然不觉得自己有错。

这场争吵持续了很久。

最后虽然张桂花道歉了,但信任已经受到了损害。

每个人都开始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房间的门开始上锁,手机不再随意放置。

原本开放的共同生活,变得充满了防备。

生活理念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

孙玉萍提出要在房子里安装监控摄像头。

"现在小偷很多,有监控会安全一些。"她的理由很充分。

但其他人都反对这个建议。

"我们在家里还要被监控吗?"李梅觉得这很荒谬。

"这样就没有任何隐私了。"赵春香也不同意。

"我不习惯被摄像头对着。"王秀兰表示反对。

张桂花更是直接:"我又不是犯人,为什么要被监控?"

孙玉萍的建议被否决了,她很失落。

"你们都不理解我的担心。"她小声嘀咕。

这件事让她和其他人的关系变得疏远。

03

第三个月的时候,矛盾进一步升级。

李梅想要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但其他人开始反抗。

她制定的作息表不再被严格执行。

她安排的活动经常有人缺席。

她的建议也不再被无条件接受。

"我们是来养老的,不是来受管制的。"赵春香公开表达了不满。

这句话刺痛了李梅。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但改变并不容易。

王秀兰的节俭已经到了让人受不了的程度。

她开始计算每个人用了多少卫生纸。

她要求大家洗澡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

她甚至建议大家少开空调,多开窗户通风。

"能省则省,这是美德。"她总是这样说。

但其他人觉得她太苛刻了。

"我们不是缺钱,为什么要这样委屈自己?"赵春香忍不住抱怨。

赵春香对其他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看不惯。

她觉得她们都太"土气",没有品味。

她开始在言语中表达自己的优越感。

"你们这样生活太粗糙了。"她有时候会这样说。

这样的话让其他人很不舒服。

张桂花变得多疑,总觉得有人在算计她。

她开始怀疑别人偷她的东西。

一个苹果不见了,她会怀疑是谁吃了。

一支笔找不到了,她会怀疑是谁拿了。

"我的东西怎么总是莫名其妙就没了?"她经常这样抱怨。

孙玉萍变得更加神经质。

她总觉得房子里不安全,疑神疑鬼。

晚上睡觉前要检查所有的门窗好几遍。

听到一点声音就会惊醒。

"我总觉得有人在监视我们。"她经常这样说。

第四个月的时候,五个人已经很少一起活动了。

晨练变成了各自为政,有人去公园,有人在家里锻炼。

吃饭也不再统一时间,各自按照自己的习惯。

看电视更是分成了几个小团体。

李梅和赵春香经常一起看新闻。

王秀兰和张桂花喜欢看电视剧。

孙玉萍一个人在房间里看手机。

客厅里的大电视经常空闲着。

共同购买的制度也崩溃了。

每个人开始单独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冰箱里出现了写着名字的食物。



洗漱用品也是各买各的。

原本的"共产主义"变成了"各自为政"。

争吵变得越来越频繁。

从一开始的小声争论,发展到后来的大声争吵。

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能吵上半天。

比如谁用了谁的洗发水,谁没有及时关灯,谁把垃圾放错了地方。

这些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她们这里都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冷战也开始出现。

有时候几天不说话,见面也只是点个头。

吃饭的时候气氛尴尬,只有餐具碰撞的声音。

看电视的时候各坐各的位置,不再像以前那样挤在一起。

分帮结派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李梅和赵春香站在一边,她们觉得自己更有文化,更有品味。

王秀兰和张桂花站在一边,她们觉得自己更实际,更接地气。

孙玉萍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有时候这边找她诉苦,有时候那边找她帮忙。

她成了最痛苦的人。

第五个月的时候,每个人都开始考虑离开。

但没有人愿意主动提出来。

毕竟最初的约定是六个月,现在提前离开似乎是认输。

她们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

这个契机很快就来了。

那是第五个月的最后一周。

一件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