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国靠不住,中东已经开始靠向中国,57国达成共识,埃及对以色列的称呼已经变了。那么,以色列为何引发中东多国不满?这又将给当前的中东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这次风波的直接导火索,是以色列9月9日对卡塔尔发起的空袭。以方的目标是哈马斯高层,但却直接把战火烧到卡塔尔首都多哈,造成多人死伤。这是以色列首次跨境袭击海湾国家,更要命的是,卡塔尔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当地有大规模驻军,防空体系也由美方主导。但这次空袭发生时,美军既没有预警,也没有干预,事后更是装作不知情。对于卡塔尔和其他海湾国家而言,这几乎就是一次“背刺”。
于是,当地时间9月15日,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和海合会特别会议同时在多哈召开,共有57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与会。这种规模的会议在中东并不多见,其背后透露出一个信号:中东国家不再满足于各自为政,而是尝试把对以色列的愤怒,转化为统一的政治表达。
峰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包含三点:第一,推动在联合国发起议程,试图剥夺以色列的成员国资格;第二,启动联合防御机制,对未来可能的袭击形成集体回应;第三,调整2026年国防预算,拿出100亿美元加强防御能力,并明确把中国军工列入主要选项。
这些表态让人想起一个历史细节。46年前,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成为第一个与以色列和解的阿拉伯国家。但在这次多哈峰会上,埃及总统塞西公开称以色列为“敌人”。这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一种态度的转折。因为埃及不仅有历史包袱,还一直扮演着巴以问题斡旋者的角色。如果连埃及都放弃了中立的措辞,那么说明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愤怒已经压不住了。
过去十几年,中东国家每年都在大量进口美制武器,但以色列这次跨境袭击让他们看清:花了大价钱买美国的防御系统,关键时刻却不灵。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军工装备不仅性价比高,而且体系完整,从导弹防御到无人机拦截,都有成熟方案。沙特王储小萨勒曼就直言,看过九三阅兵后对中国装备水平感到震撼,未来会加大采购力度。
此外,在多哈峰会的公报中,反复提到“团结”“安全”和“主权”。这背后是中东国家的集体心态:他们既不愿再完全依赖美国,也不想继续在以色列的军事压力下被动挨打。正因如此,中国在中东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中国不仅保持中立,还积极参与调解,也愿意在经济、能源和防务合作上给中东国家更多选择。这种“不附带政治条件”的合作方式,对中东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
现如今,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处境已然不乐观。除了美国还在力挺,连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盟友都表态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意味着,以色列的孤立感正在加深。如果再失去部分中东国家的缓冲,未来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多哈峰会也表明,中东正在经历一次认知转折。过去十多年,海湾国家一直认为伊朗是最大威胁,所以拼命买美制装备,依赖美国保护。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以色列视为新的不稳定因素。这种认知转变,将直接影响未来地区安全格局。如果说以前的矛盾是“阿拉伯vs伊朗”,那么未来很可能变成“阿拉伯vs以色列”。不过,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中东国家内部依旧存在矛盾,比如卡塔尔和沙特的关系长期紧张。要把“集体安全机制”真正变成一个可执行的军事联盟,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