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群山褶皱间藏着岁月纹路,溪河蜿蜒处淌着时光余温。这些散落在山水间的老场镇,是活着的历史,墙缝嵌着古蜀痕迹,石板路留着乡音乡愁,风里飘着未散烟火。
若寻彭州最温柔的时光角落,龙门山深处的白鹿镇不可错过:它入《华阳国志》,经王勃撰文,千年来藏于深山,仍是众人心中的“世外桃源”。今日,循着古籍墨香与山间清风,我们走进这座被时光偏爱、满是故事的白鹿镇。
01
山与河的千年馈赠
藏着移民的烟火气
白鹿镇的故事,要从“山”与“河”这两个最朴素的意象说起。
白鹿镇旁的白鹿山,亦称白鹿顶,是这片土地最早的“见证者”。翻开《华阳国志》,能找到关于它的古老记载:周慎王五年,秦将张仪、司马错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王在葭萌迎战失利,逃至武阳后被秦军所害。蜀王的傅相和太子退至逢乡,最终长眠于白鹿山,开明氏统治的古蜀王朝就此落幕。
这座山不仅藏着古蜀的终章,还留着太多人文印记:晋代高僧佛图澄曾在此修建大乘金觉禅寺,寺旁还有传说中的“洗肠处”;三国时期,原益州牧刘璋的曾孙、逸民刘敞,也曾选择在此隐居;到了唐代,诗人王勃更是写下《祭白鹿山神文》,用“丹崖峻阜,奠川泽之幽源;碧洞神墟,泄乾坤之宝气”的诗句,盛赞它的灵秀与磅礴。
而山脚下的白鹿河,则是白鹿镇的“生命脉络”。清光绪《重修彭县志》里说得明白:这条河本名雁江,发源于琅岐山,又有红崖坡水汇入,在两河口合流后,一路穿镇而过,最终注入湔江。正是这条奔流的河水,在山间冲积出一片宽阔的河坝,为人类聚居提供了沃土——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河坝场”正式设立,这便是白鹿镇最早的模样。
最早在这里扎根的,是明洪武年间“奉旨迁蜀”的湖广移民;明末清初,一波新的移民浪潮又为这里注入了活力:相传当时省城成都被张献忠队伍攻陷,明蜀王室的幸存者辗转广汉,最终逃进白鹿山,在河坝场一带落户。其中朱氏一支以种茶为业,代代相传,渐渐成了当地的望族大户。
到了清代,朝廷推行优抚移民的政策,湖广、陕西、江西、福建、广东、贵州等地的人纷纷迁来。至清中晚期,河坝场早已不是偏远的山间聚落——街上商铺林立,商旅往来不绝,酒肆的吆喝、茶馆的评书、码头的号子,交织成一派热闹的烟火气。2002 年,“白鹿乡”正式改设为镇,“白鹿”这个因山得名的名字,终于成了这片土地的正式注脚。
02
大山里的5000㎡法式教堂
见证百年中西交融
若说山与河赋予了白鹿镇“烟火气”,那藏在群山深处的天主教建筑,则为它添了一抹独特的“异域风情”——其中最惊艳的,便是总建筑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上书院。
白鹿镇的天主教历史,最早能追溯到明崇祯十三年(1604年)。那一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类思神父不远万里入川传教,后来又与葡萄牙神父安文思在成都设立经堂,天主教的种子自此在蜀地悄悄发芽。
1893年,外籍神父谷布兰主持重修了“无玷小修院”(当地人称为 “下书院”);5年后,法籍神父柏立山(白历山)又牵头,在两河口孟家林选址,耗时12年(1898-1910)建成了“领报中修院”——也就是后来闻名的“上书院”,民国时期,这里还曾升级为四川总修院,成为整个四川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
这座建筑群太特别了:两楼一底的合院式结构,以当地石材和木材为原料,却融入了纯粹的西式设计——尖拱门窗、浮雕装饰、哥特式廊柱,搭配川西传统的木构屋顶,既庄重典雅,又与周围的山水和谐相融。站在山脚下望去,这座藏在绿意里的石木建筑气势恢宏,很难想象在百年前的深山里,能有这样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
可惜的是,这座百年建筑没能躲过岁月的劫难,如今我们看到的上书院,是灾后重建的成果——工匠们小心翼翼地保留了部分原建筑构件与地震留下的裂变痕迹:带着裂纹的石柱、残存的浮雕碎片、部分未完全坍塌的墙体,都被精心保护起来。这些“不完美”的痕迹,反而让这座建筑更有故事感,仿佛在静静诉说着百年间的风雨沧桑。
也正因曾有多位法国传教士在此工作、居留,灾后重建的白鹿镇,特意规划了一片“法式风情街区”:红砖墙、尖顶屋、彩色花窗,街角的咖啡馆飘着浓郁的香气,偶尔还能听到法语歌曲在街头流淌。走在石板路上,看着身边的法式建筑与川西民居交错,仿佛一秒穿越到法国乡村,成了白鹿镇独有的“中法友谊印记”。
03
院士故里的风骨
龙门山的地质画廊
白鹿镇的魅力,从不止于历史与信仰,更藏在“人”与“自然”的交融里——这里既有文人风骨,也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镇子里,至今保留着一座略显残破的朱家祠堂,当地人叫它“朱家老屋”。这座老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的祖居。1946年,朱清时出生于成都,1949年随父母迁居白鹿乡,他的祖父曾在此教书育人。
这位在激光物理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后来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是白鹿镇最引以为傲的“现代名片”。朱家祠堂的龙门上,刻着一副对联:“由分封到蜀;从广汉迁彭。”短短十个字,清晰勾勒出朱家从明蜀王室后裔,到辗转广汉、最终定居白鹿的脉络,也藏着白鹿镇的人文底气。
走出祠堂,白鹿镇的自然奇景更让人惊叹。这里地处龙门山腹地,而龙门山最著名的地质奇观——“飞来峰”,就藏在这片区域。所谓“飞来峰”,指的是孤立的古老岩层,“盖”在相对年轻的岩层之上,其成因是冰川移动引发的推覆、滑覆作用,宛如大自然精心设计的“地质魔术”,在世界地质学界都颇具名气。
紧邻白鹿镇的“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堪称一座 “露天地质博物馆”:山奇水秀间,巍峨的飞来峰拔地而起;幽深的溶洞里,钟乳石千姿百态,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天坑深不见底,站在边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还有清晰可见的冰川遗迹、层层叠叠的典型地层剖面,仿佛一本摊开的“地球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亿万年的变迁。
无论是带着孩子来“打卡”地质奇观,还是独自漫步山间感受自然,这里都能让人放下疲惫,重新找回与大地的连接——也难怪古人会把白鹿镇当作“仙居逸处”。
04
当老场镇遇上新活力
解锁“世外桃源”新玩法
如果说过去的白鹿镇,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历史秘境;那如今的它,早已在保留老场镇韵味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活力——音乐、户外、乡野体验,让这座千年场镇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小众度假地”。
白鹿镇,这座彭州的老场镇,从未停下“生长”的脚步。它没有因为追求“新”而丢掉“老”的韵味,反而让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在这里达成了奇妙的平衡。
如果你也喜欢老场镇的故事,不妨这个周末就去白鹿镇走一走:在法式街道上喝杯咖啡,去上书院触摸百年建筑的痕迹,沿白鹿河徒步听风,晚上住进有音乐的民宿——或许你会发现,老场镇的魅力,从来不是“复刻过去”,而是“带着历史,走向未来”。
期数:3515期
文字:部分文节选自《成都的那些老场镇》 成都方志 品鉴彭州 阳阳
图片:品鉴彭州 张勇
编辑:龙洋 责编:梁丹 审核:祁文静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杨华 祁文静
首席编辑:刘倩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