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一纸公告,黄岩岛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消息短短几十字,却像一块巨石砸进本就不平静的南海:潟湖里的涟漪尚未散尽,马尼拉便急不可耐地抛出“抗议”。中方回敬得干脆利落——“不接受”。三个字,掷地有声,比任何长篇檄文都更具穿透力。黄岩岛不是突然“火”了,而是我们不再掩饰早已成竹在胸的布局。去年《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率先出炉;上个月,万吨级“向阳红10”与智能科考船“珠海云”前后脚抵达;再往前数,海监、渔政、海警常态化巡航已把“存在感”刷成“日常感”。当数据、航迹、法理三条线交汇成一张密网,保护区的诞生只是最后一枚“图钉”,把主权与治理钉在纸面上,也钉在国际舆论场。
从保护区的核心内涵来看,其“保护”的意义深远多元,既关乎生态存续,更关乎主权捍卫与全球责任。在生态层面,黄岩岛作为西沙 — 黄岩岛 — 吕宋岛生物多样性三角的关键节点,其潟湖生态系统脆弱性显著,菲渔船非法作业留下的垃圾与渔网已将其逼至临界点。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意味着全面禁渔、禁捕、禁排污,更意味着中国将整套生态修复“组合拳”落地南海,为珊瑚、海草床等海洋生命筑起坚实屏障。在主权层面,面对马科斯政府将仁爱礁“坐滩”破船视为“国宝”、将冲闯黄岩岛当作“日常”的挑衅,中国以国际公认的环保语言回应: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让任何外国船只的非法闯入都从“无害通过”变为“破坏生态”,在国际法理框架下占据先机,环保成为捍卫主权最硬的“软杀伤”。在气候层面,南海升温导致黄岩岛珊瑚白化率达42%,保护区的设立如同筑起“生态防波堤”,中国借此掌握的珊瑚基因库、碳汇数据等,将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增添重要筹码,体现大国的气候责任。
所以,菲律宾的“抗议”,注定是独角戏。马尼拉声明里,“非法”“侵犯主权”等词组循环播放,却拿不出一条能站住脚的法理:1898《巴黎条约》、1900《华盛顿条约》、1930《关于英属北婆罗洲与美属菲律宾边界条约》,三条红线把菲领土最西点钉在东经118°,而黄岩岛在东经117°51′,硬塞都塞不进菲版图。至于2016年那张“仲裁废纸”,中国早已用“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三不原则盖了章。如今把“不接受”再念一遍,不过是提醒某些势力:游戏规则没有变,变的是中国出牌的速度。
南海很大,容得下沿岸国共同发展;南海也很小,容不下无休止的碰瓷与炒作。黄岩岛保护区不是中国给菲律宾的“选择题”,而是给南海未来写下的“参考答案”:想合作,欢迎一起搞科研、护珊瑚、救海龟;想挑衅,“不接受”之后还有更硬的组合拳。马科斯政府若还把华盛顿的口头承诺当“护身符”,不妨想想:当潟湖里的珊瑚重新绽放,当中国海上执法的探照灯夜夜长明,那艘破船还能“坐滩”多久?南海潮起潮落,但历史只留给执迷不悟者一个背影——不接受,也不等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