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放榜季刚过,一批特殊的考生便走进了公众视野。
他们就是2008年前后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儿童”,如今陆续年满17岁,正式站在了升学的十字路口。
二十年前,他们的父母带着对未来的期许赴港生子,让他们一出生就拥有了香港永久居留权。
而在二十年后,当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港籍光环”,如今却变成了一个两难的抉择。
![]()
千禧年后的赴港生子潮
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对“庄丰源案”的判决,成为双非群体诞生的关键节点。
这一判决明确父母双方均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内地孕妇,在港所生子女可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
而这个政策窗口,又恰好与当时内地的社会需求形成了交集,就这样催生出了持续十余年的赴港生子潮。
当年家长们选择赴港生子,最直接的原因是规避二胎罚款。
![]()
2013年前,内地二胎政策尚未全面放开,一个二胎指标往往意味着十几万甚至更高的罚款。
这种罚款对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而香港不仅对生育数量没有限制,还能给孩子一个“港籍身份”,不少家长觉得“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更核心的吸引力,则来自香港教育资源的光环。
在当时的普遍认知里,香港的教育体系融合中西优势。
![]()
香港从幼儿园就起就推行中英双语教学,中小学的素质拓展项目丰富,高校更是跻身世界前列。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坚信,让孩子拥有港籍,就能“抢占教育高地”。
既能享受香港的免费公立教育,将来申请海外大学时,港校文凭的认可度也更高。
甚至还能通过“华侨生联考”等途径更轻松地进入内地名校。
到了2003年,内地开放赴港自由行,跨境交通愈发便利,进一步点燃了赴港生子的热情。
![]()
2010年至2011年,每年有超过3万名双非婴儿在香港出生,占当年全港出生总数的37%。
直到2013年1月,香港实施“零双非”政策,全面禁止非本地孕妇在港分娩(除非有合法配偶为港人),这股热潮才戛然而止。
但十余年间,累计超过20万双非婴儿已经出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连接深港两地的特殊群体。
而近年来,随着2008年前后出生的双非儿童陆续高中毕业,香港正迎来一波“双非升学洪峰”。
![]()
香港的升学洪峰
这批孩子的集中出现,给香港的教育资源分配、社会治理等方面带来了多重危机,使得就紧张的公共体系面临新的考验。
其中教育资源的竞争压力首当其冲,香港的高等教育学额长期保持稳定,教资会资助大学每年的本地本科生学额约1.5万个,而仅2008年出生的双非群体就超过3万人。
这些孩子拥有“本地生”资格,可与香港本地考生、内地自修生等群体共同竞争港校名额,这让原本激烈的升学竞争愈发白热化。
![]()
香港大学招生办的数据显示,2025年申请该校本科的本地考生中,双非学生占比达到28%,较五年前提升了15个百分点。
不仅是大学,香港新界部分中学的DSE报考人数也较去年增长了32%,不少学校不得不通过增加考场、延长考试时间来应对。
除此之外跨境管理方面也有压力,尽管大部分双非儿童在深圳居住、香港上学。
但高中毕业阶段的各类升学辅导、面试、材料提交等事务,让他们的跨境频率更高。
![]()
深港口岸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16至18岁的双非跨境群体通关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1%。
这导致每日早高峰的“跨境学童专用通道”需额外增派3至5名边检人员才能维持秩序。
部分香港本地居民担忧,双非学生挤占了原本属于本地人的教育资源。
但也有声音认为,双非群体从小接受香港教育,熟悉本地文化,未来可能成为香港的人才储备,不应简单视为“资源掠夺者”。
![]()
实际上香港教育局在2025年的一份声明中提到,已通过扩建校舍、增加临时学额等方式应对需求。
教育局强调“所有符合资格的本地生权益均会得到保障”。
而面对香港的升学压力与社会环境,这批即将高中毕业的双非学生,也面临着对自己未来的抉择。
![]()
回内地还是留港的抉择
香港的“八大名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居前列,且DSE成绩被全球280多所海外大学认可。
这意味着即使没能进入港校,也能以此为跳板申请海外院校。
不过,留港的代价同样明显。
港校本地生学费虽比非本地生低,但每年仍需5至12万港元,加上住宿、生活成本,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不小。
![]()
更关键的是竞争难度,2025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商科专业本地生录取率仅为6.8%,不少双非学生坦言“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而且即便顺利入学,部分学生还需应对语言与文化的最后一道关卡。
“课堂上老师偶尔会用粤语讲专业术语,和内地同学交流时又要切换回普通话,一开始确实有点吃力。”一名考上香港城市大学的双非学生说。
实际上回内地升学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
近年来,内地多所高校针对港籍学生推出“免试招生计划”,DSE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申请,无需参加内地高考或华侨生联考。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每年都会预留一定名额给港籍学生,2025年就有3名双非学生以DSE高分被清华录取。
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内地的选择空间更大,不少“双一流”高校的录取门槛比港校更低,且学费仅为港校的1/3至1/5。
![]()
结语
从如今香港“双非”毕业生的处境可以看出,当年的“港籍光环”,如今已经变成了一道需要亲自作答的选择题,留港竞争与机遇并存,回内地则更加便利。
但无论选择哪条路,“双非”的标签都早已不是人生的全部,随着深港融合不断深化,两地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正逐渐打破壁垒,双非群体面临的困境也将慢慢消失。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留港还是回内地”不再是两难的抉择,而是基于个人兴趣与发展的自由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