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史上,有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蒋介石命令薛岳撤退保存实力,甚至一夜9次致电撤军,而薛岳却违抗军令,执意与日军名将冈村宁次决一死战,最终取得了歼敌11万的辉煌战绩。这段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场惊心动魄的长沙会战。
![]()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企图南下进攻长沙,进而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长沙作为中南地区重要城市,战略地位极为关键。
蒋介石考虑到国军连续作战、伤亡惨重,希望保存实力,因此命令薛岳放弃长沙,不予正面抵抗。这一命令在战略上看似合理,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却有不同看法。
![]()
薛岳之所以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深刻理解:
第一,长沙地势险要,有天然屏障。湘江、洞庭湖等地形可有效限制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
第二,薛岳创造了著名的“天炉战法”,即诱敌深入,然后四面合围,如同将敌人关进火炉中焚烧。这种战术适合在长沙地区实施。
第三,士气因素。薛岳认为连续撤退会严重打击军队士气,而坚守长沙能够鼓舞全国抗战士气。
据史料记载,薛岳甚至对蒋介石派来的传令官说:“我不管什么命令不命令,我就要打!”表现出罕见的决心和勇气。
![]()
从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日双方在长沙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
薛岳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将日军诱至长沙北部山区后发动反击。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此战歼敌约4万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
日军再次来犯,薛岳依然运用“天炉战法”,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再次击退日军进攻。此战歼敌约3万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急于解决中国战场。薛岳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最终取得全面胜利。此战歼敌约4万人。
三次会战共歼灭日军约11万人,是中国抗战史上一次重大胜利。
![]()
长沙会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同时,这也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薛岳违抗命令的行为,从军事角度看是一次成功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典型案例。他基于对战场的实际了解,做出了正确判断。当然,这种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不可取,但在特殊战争环境下,却产生了积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薛岳的“天炉战法”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术,被后人广泛研究。这种战术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以弱胜强,体现了中国军人的智慧。
![]()
回顾三次长沙会战,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将领的勇气与智慧,更看到了中国军民在国家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顽强斗志。薛岳违抗蒋介石命令的选择,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负责,最终证明是正确的。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有时候打破常规、坚持己见,反而能够创造奇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