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李立群没想到,自己会因为9月3日的一条1分23秒的短视频,在退休3年后再次成为全网讨论的焦点。
视频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藏青色家居服,坐在台北家中客厅的老藤椅上,面前茶几上摆着半杯凉了的普洱茶,眼镜片后的眼睛像浸了水的黑葡萄,说出的那句话让无数网友瞬间红了眼眶:“你们看呐,咱们国家现在多强大啊!”
那条让他“翻红”的视频:藏在日常里的真心
这条视频的拍摄场景很普通,背景是他常拍的那排木质书架,上面摆着他收藏的紫砂壶和几本翻旧的武侠小说,窗外的夕阳把他的白发染成了金褐色。他手里拿着手机,镜头对着电视屏幕,里面正在播放9·3阅兵的直播画面。
整齐的徒步方队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歼-20战机编队划破蓝天,东风-41导弹缓缓驶过长安街。他的声音有点发颤,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藤椅的扶手。
像在跟身边的老伙计聊天:“我早上六点就起来等直播了,你们看这坦克的履带,锃亮锃亮的,比我当年演《东海龙王》时的道具可强多了!”
视频里最戳人的是他的表情,当镜头扫到“致敬方阵”里的老战士时,他突然坐直了身子,眼镜片上泛起了水光:“这些老哥哥们不容易啊,当年扛着枪打敌人,现在能看到国家这么强大,肯定比我还高兴。”
最后,他端起茶几上的普洱茶,对着镜头举了举:“来,咱们干一杯,为咱们的国家!”杯子里的茶晃了晃,溅出几滴在他的家居服上,他笑着用袖口擦了擦,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这条视频发布后,12小时内就获得了2000万播放量。评论区里,有人留言:“这才是老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不是喊口号,是从心里发出来的”。
有人翻出他去年被骂的经历,感叹“原来真心从来都没藏过”,还有位河南网友说:“我爷爷也是这样,平时不说‘爱国’,但看阅兵时会攥着我的手说‘咱们国家厉害了’,和李老师的样子一模一样。”
那些被“遗忘”的细节:他的晚年,比剧本更生动
其实,李立群的“日常”从来都不缺故事。即使被骂过、被误解过,他还是坚持每天发1-2条短视频,像跟老朋友唠嗑一样分享生活:
- 早上6点,他会拍自己在花园里浇花的画面:穿米色汗衫,戴金框老花镜,小花猫“咪咪”跟着他的脚边跑,他一边浇月季一边说:“这花是我去年从内地带回来的,你看,开得比去年还艳”。
- 中午做饭,他会拍自己拧酱油瓶的样子:手指攥着瓶盖转了三圈才打开,眉头皱了皱又笑了:“老了,手不听使唤了,你们可别笑我”。
桌上的菜永远简单——一盘清炒空心菜,一盘凉拌黄瓜,还有一碗熬了两个小时的小米粥,他夹起一筷子黄瓜说:“这个脆,下粥最好”。
- 晚上10点,他会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拍月亮:“今天的月亮真圆,像我老家河南的月饼”,身后的书架上摆着他孙子的照片,相框上落了点灰,他用袖口擦了擦,说:“上周孙子视频说想我了,等过段时间,我要去内地看他”;
- 甚至扔垃圾的时候,他也会拍:一只手提着垃圾袋,一只手举着手机,拍着路边的路灯说:“你们看,这路灯亮得很,像我小时候老家的灯笼”,影子拉得很长,他的背有点驼,但脚步很稳。
这些细节里,没有“老戏骨”的架子,只有一个普通老头的烟火气,会忘带钥匙,会嫌快递慢,会跟小花猫抢沙发,会因为孙子的电话高兴半天。就像他说的:“我拍视频不是为了红,就是想跟大家聊聊,我这个老头的日子,过得挺好的。”
被“骂”的那些日子:他用一句话,守住了真心
去年春天,李立群的“日常”差点变成“灾难”。当时他在内地拍戏,因为疫情被困在酒店,每天拍视频分享“酒店的早餐有包子”“今天的太阳很好”,或者教大家用酒店的微波炉做红烧肉。
可没想到,这些视频被恶意剪辑:他说“酒店的菜有点咸”,被剪成“抱怨内地的伙食差”;他说“想回台北看看孙子”,被剪成“不想待在内地”;甚至他拍自己浇花的视频,都被说成“浪费水”。
瞬间,“李立群爱国人设崩塌”“墙头草”的标签贴满了他的社交账号。有人在他的视频下骂:“亏我之前还觉得你是老戏骨,原来就是个两面派”。
有人翻出他早年演的“欧阳锋”,说“你演反派演得真像,现实里也是”,还有人给他发私信,骂得很难听。他当时急得不行,连夜发了一条长视频。视频里,他穿着白色的T恤,头发有点乱,眼睛红红的。
手里举着身份证说:“我是中国人,我爷爷是河南人,我爸爸是河南人,我从来没变过!”他说:“我拍视频就是想跟大家聊天,没想到被人剪成这样。
我是演员,我演了一辈子的戏,但我从来没演过‘爱国’,因为那不是演的,是刻在骨头里的。”
那条视频发布后,虽然有一些人理解了他,但更多的人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直到这次的阅兵视频,大家才突然明白:原来他的真心,从来都没藏过。
那些被“忽略”的过往:他的人生,比戏更精彩
李立群的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不是科班出身,1952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穷人家,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他的艺术梦,是从偷偷看话剧开始的,那时候,他每天放学都会跑到剧院门口,趴在窗户上看里面的演员表演。
有时候会看整整一个晚上。他的家人想让他当海员,因为“工资高,稳定”。18岁那年,他被迫去了船上当学徒,每天要洗甲板、搬货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他做了两年就辞了,说:“我想当演员,哪怕饿死,我也想站在舞台上。”
刚开始跑龙套的时候,他每天只能赚50块钱,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他演过路人甲,演过反派的小弟,演过死人,甚至演过“背景板”里的一棵树。可他从来都不抱怨,反而很认真:“哪怕只有一秒钟的镜头,我也要把它演好。”
1981年,他29岁的时候,凭借《阿信》里的“阿健”一角获得了台湾金钟奖最佳男配角。那是他第一个重要的奖项,他拿着奖杯哭了整整一个晚上,说:“我终于证明自己了。”
后来,他去了内地发展。1997年,他演《神雕侠侣》里的“欧阳锋”,把那个疯疯癫癫的反派演得让人又爱又恨;2003年,他演《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把那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演得像邻居家的爷爷。
2010年,他演《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彻底走红,大家都叫他“龙王专业户”。
他说:“我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要把他当成真实的人来演。哪怕是反派,也要让观众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演了一辈子的戏,演过几十部电影,几千集电视剧,每一个角色都像刻在他的骨头里一样。
真心,从来都不需要标签
李立群的这条视频,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个老头对国家的真心。他用72年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情感,从来都不需要标签,不需要炒作,不需要演。
它可能藏在“咱们国家多强大”的感叹里,藏在“想回河南看孙子”的想念里,藏在“浇花时想起内地的月季”的细节里。
就像他说的:“我是演员,我演了一辈子的戏,但最真实的角色,就是我自己——一个中国人,一个河南人的孙子,一个热爱祖国的老头。”
那条视频的最后,他对着镜头笑了笑,说:“今天的月亮真圆,你们那边的月亮也圆吗?”镜头里,他的白发在夕阳下泛着光,眼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整个星空。
视频发布后的第三天,李立群发了一条新视频。视频里,他抱着孙子,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小花猫“咪咪”趴在他的脚边。他笑着说:“孙子说,他长大想当解放军,像电视里的叔叔那样。我说,好啊,等你长大,爷爷带你去北京看阅兵。”
镜头里,孙子的小手攥着他的手指,他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所有的误解、所有的骂声,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一个老头对孙子的期待,对国家的热爱,对生活的珍惜。
就像他说的:“真心从来都不需要证明,因为它会自己说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