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老魏,再多放几部电影吧!”

0
分享至

灯光暗下,胶片转动,一束光投向银幕——

在河北邯郸四留固村,有一座特别的“红色电影博物馆”,推开门,仿佛穿越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操作放映机的,是一位清瘦的老人。他叫魏少先,今年70岁,是这座博物馆背后的灵魂人物。


魏少先正在放映红色纪录片《为了胜利》。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若晴 摄

二十多年来,他凭一己之力,收集了4000多部电影拷贝、150多台放映机、3000余张原版海报……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只为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忘历史、铭记光辉。

走进四留固村,就像走进露天电影画廊。《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一幅幅经典电影海报在村道两旁依次排开,指引你走向那座装满时光的博物馆。

魏大爷说:“红色电影不只是电影,更是一种精神,一段不能忘记的记忆。”

他用半辈子时间,守护这些光影故事,也守护着一代人的共同情怀。

一座博物馆,传承红色精神

博物馆中,每日参观者络绎不绝。

魏少先告诉记者,学生团体是来这里参观的主要人群之一。“我们为孩子们放映的都是红色主题电影,既有反映抗战题材的,也有《焦裕禄》《雷锋》这类经典作品。”他说。

每当看到年轻观众来馆里,他就感到特别欣慰,“只要对孩子们有教育和启发,我愿意天天开门,多放几场”。

馆内架子上,一排排装着电影胶片的铁盒已显锈迹,但内部的胶片仍保存完好。魏少先对这些胶片如数家珍,“这些胶片记录的是不可复制的记忆,很多年轻人从未见过。”他说,它们是后辈了解现代史和国家发展最直观的途径,也是开展红色教育最生动的方式之一。

丛台区南吕固乡党委书记李志强说:“每逢七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很多单位都会组织党员来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展览、观看纪录片。”


从台区妇联组织留守困境儿童在红色电影博物馆开展暑期活动。受访者供图

如今,魏少先依然日复一日地擦拭设备、整理胶片、调试机器。对他而言,每一卷胶片都不只是塑料与感光涂层的组合,更是一颗颗能在心田生根发芽的红色种子。

一束光影,点亮红色记忆

“小时候十里八乡只要听说哪儿放电影,我就和小伙伴们追着放映员跑,有时一连跑好几个村,就为看一场电影。”魏少先笑着说,“我最喜欢蹲在放映机旁边,看放映员把胶片塞进片门的样子,觉得特别神奇。”

那时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放电影的人”。

魏少先曾是一名民营企业老板,办过砖厂、跑过运输,日子过得红火。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他不得不结束经商回到村里。闲下来后,他发现村里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大家晚上除了看电视,没什么别的娱乐”。

于是,他萌生了给大家放电影的念头。起初,魏少先在自家院子里支起银幕,邀请邻居一起来看。“一开始就是图个热闹,没想到大家特别高兴,都说‘老魏,再多放几部吧’。”


魏少先在给前来研学的学生介绍放映机。受访者供图

今年63岁的村民任海生,对魏少先放电影的事很是感慨:“有些老电影,现在根本找不着了,只有在老魏这儿还能看到。”任海生特别提到,红色主题的老电影让他最有感触,“像《血战台儿庄》《铁道游击队》这类反映抗战的影片,我们这辈人一看,心里就涌起很多回忆。现在生活好了,但不能忘记历史。”

20多年来,魏少先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红色影片的收藏与免费放映中。如今,这里已被命名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邯郸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成为当地党政机关、学校、企业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一份传承,仍然在路上

虽然已是古稀之年,魏少先对电影的感情却依然炽烈。谈起坚持免费放映电影的原因,他说:“一个是‘回想’,是对红色电影中光辉历史、峥嵘岁月的重温和纪念;另一个是‘分享’,口口相传,请大家来看,来的人越多越好。”

博物馆在敞开大门迎客的同时,还主动组建红色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村、社区、部队和学校,近两年免费放映超过500场电影。

魏少先还应邀赴多地放映,仅云南大理就去过4次。最多时他携带70多部、重达400公斤的电影胶片,一晚设4个放映点,连续放映4天。至今,他的足迹跨越10多万公里,免费放映电影4000余场。

走在村里,四留固村小学孩子们的校服上“成长向着红色那方”的字样格外醒目。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座村庄,也成为魏家两代人不变的坚守。儿子魏行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父亲坚持了大半辈子,我要把他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魏行为前来游学的学生讲解模型。受访者供图

随着“红色电影博物馆”运营的深入,设备添置与日常维护所需的资金也给魏少先带来了压力。他坦言:“近几年收购片子的数量减少了,资金确实紧张。”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地政府及时伸出援手,给予了大力支持,这让魏少先重燃干劲。

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开始开发文创产品,计划推出多款独具特色的产品。

负责该板块的副馆长韩绍杰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文创产品,以全新形式延续红色记忆。比如将电影胶片余料做成钥匙扣、把老海报设计成明信片、复刻迷你手摇放映机……让历史可触可感。”

这些文创不仅富有纪念价值,更以亲切、年轻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若晴

原标题:胶片里的红色记忆——访乡村“红色电影博物馆”馆长魏少先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王岩 编辑:刘婉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农民日报 incentive-icons
农民日报
最新鲜、最全面的三农资讯
14812文章数 206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