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绍甬非要当苏锡常的跟屁虫?清醒点!这才是我们的王牌
杭绍甬第一次联席会后,三城如何避免绍兴掉队?
不学苏锡常的杭绍甬,反而找到了更优解?
杭绍甬真的落后吗?盲目对标才是最大误区
![]()
8月14日,杭州、宁波、绍兴三市首次以“杭绍甬”整体身份亮相“唱好杭甬双城记”联席会。这一动作迅速引发舆论联想:长三角是否将诞生下一个“苏锡常”?
从经济数据看,苏锡常确实呈现近乎完美的均衡态势。苏州、无锡、常州三城2023年GDP分别为2.47万亿、1.55万亿和1.01万亿元(注:2024年全年数据尚未完全公布,此处采用2023年官方核定数据),人均GDP均突破18万元。三地产业协同紧密,例如新能源汽车领域,苏州侧重研发与芯片、无锡专注电池材料、常州负责整车制造,形成了高效的百公里配套圈。
杭绍甬则呈现不同格局。杭州2023年GDP为2.05万亿元,宁波1.64万亿元,绍兴7351亿元。绍兴总量约为常州72%,人均GDP也明显低于苏锡常各城。更关键的是,杭绍甬的产业联动仍处于点状合作阶段,尚未形成网络化生态。
但这是否意味着杭绍甬必须复制苏锡常路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
差异化竞争才是浙江的智慧
苏锡常的成功建立在与上海深度配套的基础上,而杭绍甬正探索一条更强调自主性与差异化的道路。
杭州的数字经济能力突出,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宁波依托舟山港成为全球重要港口城市,绍兴则长期深耕纺织化工、集成电路等实体板块。三地虽未形成苏锡常式的产业链条嵌套,但各自在细分领域具备全国影响力。
例如绍兴近年积极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引进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项目,与杭州的数字经济、宁波的智能制造形成互补。尽管尚未实现全链条协同,但点状突破已为未来网络化协同埋下伏笔。
交通一体化已走在前面
杭绍甬在基础设施联通上反而领先。绍兴地铁1号线已与杭州地铁贯通,宁波至绍兴的城际铁路也在加快推进。三地“一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为人才流动和产业协作提供了物理基础。
相比而言,苏锡常虽经济紧密,但跨市地铁联通仍滞后于杭绍甬。浙江在交通层面的超前投入,为后续产业协同留下了更大空间。
![]()
“网络大城市”或是破局点
绍兴提出的“网络大城市”理念值得关注。该模式强调多中心、扁平化发展,避免资源过度向单一核心聚集,更符合杭绍甬三城特点。
例如绍兴正推动柯桥、上虞等区域与杭州钱塘区、宁波前湾新区共建协作平台,在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等领域探索联合运营。这种“多节点、轻联动”的方式,可能比传统硬性产业链分工更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区域协作。
![]()
不必神话苏锡常
苏锡常模式有其历史背景和地理特殊性。紧靠上海、平原相连、产业同源等条件难以复制。
杭绍甬拥有不同的禀赋:杭州数字技术、宁波港口贸易、绍兴制造能力,三者若能形成“技术-贸易-生产”闭环,完全可能诞生新模式。例如杭州企业可通过宁波港出口绍兴生产的智能设备,三地共同打造品牌而非单纯代工。
![]()
结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区域发展从来不是复制粘贴的过程。杭绍甬无需成为第二个苏锡常,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探索符合浙江特色的协同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