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历史的网友都知道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日寇使用了一种重型榴弹炮,口径达到240毫米,具体型号是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榴弹炮。这种巨型火炮威力巨大,一发炮弹重达200公斤,最大射程达到10公里。不过这种重炮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实际作用有限,更多是给鬼子的侵略行径“ 壮胆”而已。
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榴弹炮
其实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并没有配备口径如此大的重炮。1931年春,时任关东军参谋的石原莞尔在拟定侵略计划时,向掌握日本陆军预算和政策制定权的军事课长永田铁山建议给关东军配备大口径重炮,理由是:关东军兵力不足1万人,可张学良有数十万兵力,要按照计划攻克沈阳,必须得有重炮才行。后来,日本陆军中央机构经过商议,决定从日本国内给沈阳独立守备队调拨两门口径达到240毫米的榴弹炮。
为了保密,这两门巨炮被拆成零件,用客轮从神户运到大连,再运输到沈阳组装。为了不让人起疑,执行相关任务的关东军装扮成中国码头工人进行搬运。到达沈阳后,关东军将炮身用木箱遮盖、伪装成大官的灵柩,炮架和架框则假称是石碑的基石和洗澡桶。就这样,两门240毫米榴弹炮被偷偷运进沈阳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院内。为了部署这两门大炮,需要挖安大炮底座的坑,关东军则对外称是构筑游泳池。并且为了遮掩大炮,还搭建了10米见方、7米高的马口铁小房子。出于保密,施工都在夜间进行,并且规定整个工程必须在三天内完成,由于在酷暑中搞重体力劳动,不少施工人员得了夜盲症。
北大营历史照片
不过单有炮还不行,还需要相应的操作人员,也就是炮兵。这种重炮编制是一个炮兵中队配备两门,需要配套的人员多达100多人,如果从日本国内调遣成建制的炮兵部队过来很容易让人起疑心。因此,日寇的应对办法是对沈阳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进行操作大炮的简单训练,让步兵来操作大炮。并且预先标记好,实际射击时把记号和标尺配合起来,炮弹就可以命中目标。不过由于培训时间太短,实际炮术水平有限,炮兵可没这么容易培养的。
1931年9月18日夜11时30分,日寇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两门240毫米榴弹炮率先发起攻击,其中一门负责炮击北大营,另一门负责炮击东塔机场。在九一八事变中这两门240毫米榴弹炮一共发射了多少枚炮弹呢?有的说法是只有数枚,有的说大概12枚,无论何种说法,都说明数量极少,并不是规模炮击,更像是为日军的进攻指引方向。如果是用来执行真正的炮击任务,发射弹药肯定不止这个数量,例如太平洋战场上的巴丹和科雷吉多岛战役,日军从本土运来8门240毫米榴弹炮,先后倾泻炮弹近4000发,平均每门炮发射500发。
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石原莞尔
夜间炮击的准确性也要大打折扣,又是非专业人员操作,炮弹发射量又极少,可以看出这更像是象征性的炮击!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石原莞尔曾对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官兵说:沈阳城外东北军的北大营很大,我不要求你们一炮打死多少人,只要把炮弹打到北大营里,就算完成任务。这也说明日寇对巨炮的命中率并没有要求,只要求能打到北大营即可。北大营南北近2000米,东西2000多米,占地面积400多万平方米!
从北大营东北军的伤亡数字也可以看出240毫米榴弹炮作用有限,据东北军事后统计,北大营阵亡官兵149人(日方资料统计是320人)、受伤186人,其中大部分是日寇的枪击和刺刀造成。查阅目前现有资料,并没有240毫米榴弹炮造成巨大伤亡的详细记载。如果是兵营被240毫米榴弹炮精准命中的话,200公斤的炮弹造成的伤亡就将十分惊人(1发数百人很正常),203毫米榴弹炮炮弹的杀伤半径就有470~480米,更不用说240毫米了。
该炮首次应用于日德青岛之战
所以说,日寇虽然投入了两门240毫米巨型榴弹炮,但实际作用有限,主要用于夜间作战指引目标(炮弹爆炸后的巨大火光),象征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在后来的侵华战争中,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榴弹炮在重大战役中用来炮击永久性工事及火力压制,对我国军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最后说一下日寇这种巨炮的性能数据:全重33058公斤(带护盾),炮管长3892毫米(倍径16.2倍),口径240毫米,高低射界-2°~+65°,方向射界360°,炮弹重200公斤,炮口初速387米/秒,发射速度1发/分钟,最大射程10350米。可使用爆破弹、化学弹等多种弹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