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华侨之乡的梅州,又怎能不去侨乡村逛逛呢。侨乡村位于梅县南口镇南部,原本也不叫侨乡村,村镇行政区域改革时需要重新取个村名,新村是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但各个自然村都人才辈出实力相当,彼此各不相让谁也说不服谁,后来众人一想,村里的各家各户华侨众多,那干脆就叫侨乡村。侨乡村现在人口约有两千多,但海外华侨人口却有将近五千人,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侨要是在同一时间返回侨乡村祭祖的话,估计可以相当于半个联合国开会。侨乡村依麓湖山脚逶迤而建错落有致,30多座清末民初兴建的风格各异的客家围屋,是侨乡村最引人注目引以为豪的地方,是目前我国客家地区发现保存最完美、最密集的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清末民初直至近现代的百年之间,数以万计的客家华侨纷纷下南洋谋生创业,远赴重洋的海外华侨一旦事业有成,必然按照客家人树高万丈落叶归根、身漂万里不忘祖宗的传统,携带大量的资金返乡建造起规模宏大的围屋和华侨居庐,既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又能为故乡亲人提供安全居所。侨乡村涌现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潘植我等一批知名华侨企业家,在海外发迹后的客家华侨,为了建造家乡的围屋,除了源源不断汇款回来外,还从南洋进口了大量的钢铁、水泥、木材、玻璃等当地所缺的建筑材料。所以侨乡村的客家围屋和华侨居庐,无论从建筑规模或者细部装修上,都可以算得上首屈一指,其中以依山而建的南华庐、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南华又庐”(俗称十厅九井)、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双层围龙屋“德馨堂”、独树一帜大方秀丽的“承德堂”(俗称五杠楼)最为典型。百多年前的偏僻山区乡野,就已经能建造起一座座庞大的客家围屋,为了建造这些壮观秀丽的客家围屋,要经历怎样的艰辛已不得而知。百年前的客家围屋就这样耸立在眼前,真让人禁不住感慨:经济基础不但决定上层建筑的高度,还决定着客家围屋的规模和气派。现在农民种地挣不了钱,围屋前的平坦田野大部分都是改造成为了亲子活动乐园,城里人带着孩子前来共度周末时光。来到侨乡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各个围屋间穿行,居住在围屋里的客家老人,对前来的游客早已觉得习以为常。穿行在一座座围屋之间时,仰望天空时布满乌云,让人总感觉马上就要暴雨如注了,但最终并没有下雨,反而在天空出现了绚丽的彩虹,难道老天是在告诉我:强者不要抱怨环境,困苦过后是坦途,风雨过后有彩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