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字,关注慧跑
前言
进入9月下旬之后,马拉松赛事日益增多,仅在本周末,在中国田协注册的路跑赛事就有24场、全程马拉松赛事就有10场,其中A1赛事的就有2025衡水湖马拉松赛、2025太原马拉松赛、2025宁夏黄河金岸(吴忠)马拉松、2025榆林马拉松、2025怀柔长城马拉松、2025查干湖马拉松、2025盘锦红海滩马拉松、2025官厅湖马拉松,预计十几万跑者将征战全马赛场。
广大参赛选手为夏训付出数月准备后,比赛日的策略是发挥巅峰状态的关键。精心计划、刻苦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在赛场达成最佳表现,慧跑为此特别推出马拉松比赛日策略(升级版),供广大跑者参考。由于篇幅较长,将分2次刊发。
目录
一、热身:平衡准备与糖原保存
二、配速策略:基于生理原理的最优选择
三、调整策略:灵活应对外部与群体因素
四、比赛鞋选择:适配自身,赛前必试五、前半程:控制兴奋,打好基础六、32公里:突破“撞墙地带”的疲惫
七、合理退赛:别让“轻易放弃”成为习惯
八、最后10公里:收获数月准备的成果
上篇涵盖前四部分内容
一、热身:平衡准备与糖原保存
1.热身目的
马拉松作为一项超长距离的耐力运动,对人体生理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42.195 公里的持续奔跑不仅需要强大的心肺功能支持,更依赖肌肉、代谢和神经等多个系统的协同工作。热身作为赛事前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的远不止于简单的身体活动,而是通过科学设计的动态过程,实现从静息状态到高强度运动状态的平稳过渡,从而最大化运动表现并最小化损伤风险,让有氧系统在起跑时就进入最佳工作模式。
2.热身的关键矛盾:控制糖原消耗
马拉松运动的能量供应除了脂肪供能之外,非常依赖肌糖原与肝糖原的协同储备。赛前热身的关键矛盾在于:一方面需通过适度运动激活代谢系统、优化肌肉功能以应对比赛强度;另一方面需严格控制糖原消耗速率,避免赛前过度消耗导致比赛中后程 “撞墙”。这一矛盾的本质是 “生理唤醒阈值” 与 “糖原消耗阈值” 的动态平衡,需通过精准的强度、时间与模式调控实现科学化解。核心是“最小有效热身”——既让身体备好比赛配速,又最大程度保留糖原。
3.不同能力跑者热身方案
稳健型跑者(初级/完赛导向):
目标是安全完赛,赛前无需专门热身,可在比赛前3-5公里逐步“热开”(配速从目标配速慢1分钟/公里,逐步过渡到目标配速)。
突破型跑者(有明确成绩目标):
需赛前30-40分钟做“激活 - 稳定 - 止损” 三阶段模型热身:
科学热身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糖原消耗目标明确:
第一阶段(0-5分钟):低强度唤醒(55%-60%HRmax):以慢走结合关节环绕动作为主,此阶段糖原消耗<3g,核心目标是激活交感神经,使心率从静息状态(约60次/分)升至90-100次/分,避免突然运动引发的糖原代谢“应激性过载”;
第二阶段(5-15分钟):中强度激活(60%-70%HRmax):采用慢跑结合动态拉伸(如弓步走、高抬腿),此阶段糖原消耗8-12g,是激活糖原酶系、提升肌肉弹性的关键期,需确保强度稳定在有氧区间,避免波动;
第三阶段(15-20分钟):预适应过渡(55%-60%HRmax):强度回落至低水平,配合2-3组专项动作(如小步跑、后踢腿),此阶段糖原消耗<2g,核心目标是让代谢系统从“激活状态”过渡到“稳定待机状态”,避免持续高代谢导致的糖原累积消耗。
专项动作替代:
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采用用“动态拉伸+神经激活”替代部分慢跑,如通过侧弓步、蹲起(各15次/组)激活下肢肌群,配合快速踏步(10秒/组,3组)提升神经肌肉传导效率,可替代慢跑,且肌肉激活效果(肌电振幅)与慢跑无显著差异。
4.热身时间把控
热身结束距比赛开始不超过10分钟,否则会流失热身效果(体温每下降1℃,肌肉力量降低5%)并额外消耗糖原(每多等待5分钟,糖原消耗增加3%-5%)。小型赛事比大型赛事更易精准控时,大型赛事建议提前1小时到达起点,预留排队过检、寻找集结区的时间,避免因人群拥堵错过热身窗口。
二、配速策略:基于生理原理的最优选择
1.核心生理依据
大众选手马拉松配速通常慢于乳酸阈值配速的90%-94%(如乳酸阈值为4分30秒的大众跑者,马拉松配速的范围通常为4分46秒~4分57秒),若起跑阶段因兴奋导致配速超过乳酸阈值配速(哪怕超1%-2%就会堆积,超5%时堆积速率会显著加快),体内乳酸便会迅速在肌肉和血液中堆积。随之产生的氢离子会抑制能量代谢酶的活性,同时加速糖原的分解与消耗,并诱发中枢与外周疲劳,从而引发后半程显著掉速。
2.大众跑者的最佳策略
匀速为主,后程允许小幅降速,理想状态:尽量匀速跑,分段配速偏差控制在±3秒/公里内(如目标5分/公里,每公里配速需在4分57秒- 5分03秒之间),避免某段过快(耗糖原、堆乳酸)或过慢(需后程提速补时间)。
调整:比赛21公里后,慢肌纤维疲劳会调用更“耗氧”的快肌纤维IIa,跑步经济性开始下降,乳酸阈值配速随之降低。建议前半程稍快(如目标3小时完赛,前半程1小时29分- 1小时29分30秒),后半程允许1-2%降速(后半程1小时30分30秒- 1小时31分),仍可达成目标。
三、调整策略:灵活应对外部与集团因素
1、顶风跑
与3-5个能力相当的跑友组成“梯队”集团同行(前后间距1-2米),轮流领跑(每人领跑1-2公里),比单独顶风跑节省30%-40%能量消耗;若没有同行者,可跟随目标配速的官方配速员队伍。
2、雨天跑:
选择防滑鞋底的比赛鞋(如带有深纹路的竞速鞋),避免踩积水(易打滑),步幅减小10%-15%,步频提高5%-10%(如原步频180步/分钟,可提至189-198步/分钟)。
四、比赛鞋选择:适配自身,赛前必试
1.核心原则
鞋重每增加100克,每公里能耗增加1%-2%,但需平衡“轻量化”与“支撑保护”,且必须在赛前至少2次训练中适应(1次长距离配速跑、1次中距离比赛配速跑),避免比赛日穿新鞋导致磨脚、起泡。
2.不同跑者的选择
稳健型跑者选单鞋重量230-250克、中底缓震好与后跟支撑的长距离马拉松比赛鞋。
突破型跑者
可选择单鞋重量180-220克的碳板竞速鞋,但需满足两个条件:
①周跑量≥60公里(肌肉力量足够支撑碳板推进);
②赛前已在长距离训练中穿3-5次(适应碳板回弹节奏),否则易增加跟腱炎、足底筋膜炎风险。
-未完待续-
请持续关注慧跑并参与留言互动,有机会获得与之合作的热门马拉松直通名额!
福利!关注慧跑,并将此文在朋友圈转发,截图发至后台,并在留言区留下你之前比赛日的小结,将有机会获得名额2个(需符合赛事报名条件、须知,最终以组委会审核为准),活动截止日期2025年9月20日,21日公布幸运者名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