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每天揣着的手机、开的新能源汽车,甚至医院里的核磁共振仪,少了一样东西根本玩不转,那就是工业的根本“稀土元素”。
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却是实打实的“工业维生素”,可全球稀土供应链早就绷得紧紧的,主要就靠那么几个国家供应,万一出点岔子,不少高科技产业就得“卡脖子”。
就在大家愁着去哪儿找更多稀土的时候,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愣是从海边的海藻里找到了新希望,这是怎么回事?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海洋里藏着巨量稀土,可海水中的稀土浓度太低了,就像在一大缸水里找几粒盐,想直接提取不仅费钱还不现实。
直到这群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海藻,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海洋植物,居然是天生的“稀土浓缩器”。
他们在华盛顿州塞奎姆湾养了好几种海藻,一测才发现,这些海藻能把海水中的稀土元素浓缩到比周围环境高百万倍的程度!
可即便如此,海藻也才沾了一点稀土,这点浓度是完全不够工业需要的。
但科学家们仔细研究后发现,稀土元素不是简单附着在海藻表面,而是被海藻“吃”进了生物组织里,通过细胞壁的特殊机制和代谢过程,牢牢固定在细胞结构中。
就像咱们身体吸收营养一样,海藻是主动把稀土元素积累起来的,这种“生物矿化”的本事,才让它成了真正的天然稀土储存库。
首席研究员迈克尔・休斯曼都说了:“海洋本来就是高科技所需矿物的最大单一来源,要是能好好利用,不少国家都能在自家门口找到关键材料。”
有了能“攒”稀土的海藻,接下来就得想办法把稀土取出来。
科学家们没有啥特别玄乎的技术,而是改良了传统采矿里的化学浸出法。
他们先把海藻磨成糊状,混上酸性浸出剂,用化学反应把海藻组织里固定稀土的化学键拆开,再通过高温处理释放更多稀土。
更聪明的是,他们还取消了传统工艺里费电的热干燥步骤,甚至用废酸当浸出剂,既省了钱又减少了污染。
现在这套方法能回收海藻里50%的稀土,在同类技术里已经是顶尖水平了。
但即便有50%的回收率,要竟在大工厂上还是远远不够,这个要怎么解决?
传统稀土开采虽然又污染又费钱,但毕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海藻提取技术要想竞争,就得在成本和规模上突破。
好在研究团队一直在优化工艺,比如用废酸降低原料成本,靠简化步骤减少能耗。
而且海藻本身生长快,不用占耕地也不用淡水灌溉,比传统采矿的环境成本低多了,至少不用挖大规模的露天矿,也不用处理那么多采矿废料。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技术还玩起了“循环经济”,就比如提取完稀土的海藻残渣,可不是没用的废料。
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残渣能当生物燃料的原料,还能做成塑料替代品、建筑材料甚至工业粘合剂。
相当于一棵海藻从头到尾都被“吃干榨净”了,一点不浪费。
而且海藻在生长的时候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帮着缓解海洋酸化,养海藻的区域甚至能给小鱼小虾提供栖息地,算是给海洋生态帮了忙。
反观现在的电子废物处理,全球也就不到1%的稀土能从旧手机、旧电脑里回收回来,大量稀土都白白浪费了,要是海藻技术能跟上,说不定能补上这块缺口。
当然想把这事从实验室推到工厂,还有不少坎要迈,近海生态问题、海水污染问题,都要提前评估清楚。
更关键的是市场竞争,要是海藻提稀土的成本比传统开采高太多,企业也不会愿意用。
不过换个角度想,要是这技术真能成,对全球稀土格局的影响可就大了。
现在稀土供应攥在少数国家手里,不少国家都得看别人脸色,要是沿海国家都能靠海藻自己产稀土,供应链就会更分散、更稳定,也能少点因为稀土引发的地缘矛盾。
而且这技术还能带动一串相关产业,比如海洋生物技术、生物化工,说不定能催生出新的产业集群。
说到底,从海藻里提稀土这事儿,最让人感慨的不是技术多厉害,而是它给我们指了条新路子。
当我们为资源短缺发愁的时候,或许不用总想着“挖得更深、采得更多”,而是可以回头看看自然本身。
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海洋植物,说不定就藏着解决高科技难题的答案。
海藻淘金这事儿现在还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但至少让我们看到,科技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只要找对方法,就能既满足人类的需求,又不辜负这片海洋的馈赠。
未来能不能真的靠海藻撑起稀土供应的“半边天”,还得看科学家们接下来的努力,但至少现在,这个海边的“稀土宝藏”,已经让我们有了新的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