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咱们常吃的玉米,芽尖里藏着能改粮食产量的“宝贝”,植物干细胞!
它像植物的“生长指挥官”,决定玉米能长多高,结多少穗。
过去几十年,咱们连它的“指挥手册”(关键基因)都没摸透,更别提用它增产了。
最近,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有了新突破,咱们华人研究员徐晓莎在中间“立大功”。
可即便有了这个突破,网友也不看好,毕竟 “实验室成果” 变成 “田里的高产玉米”,还差着好几道坎呢!
这事儿能成,多亏了一位华人研究员,杰克逊实验室前博士后徐晓莎。
她干了件看似简单却超关键的活,把含有干细胞的玉米和拟南芥嫩芽,一点点精细解剖出来。
别小瞧这步,嫩芽里的干细胞比针尖还小,藏在一堆组织里,切歪一点、分错一点,后面的研究全白搭。
没有徐晓莎这手 “细活”,啥图谱、啥因子都免谈。
徐晓莎把嫩芽解剖好后,团队用高科技设备分离单个细胞,做了 “单细胞 RNA 测序”,画出了基因表达图谱,还说要公开给全世界用。
可实际用起来,问题就来了:这图谱咋这么 “挑”?
先说 “品种不对路”。
徐晓莎解剖的玉米,是实验室里养的 “标准款”,既不抗风也不耐旱。
要是东北农民想种抗寒的玉米,南方农民想种耐旱的水稻,拿这份图谱当参考?指定不行!
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基因差太远,必须重新解剖、重新测序,没法直接用徐晓莎那批样本的数据。
再说 “时间不赶趟”。
徐晓莎解剖的是某个阶段的嫩芽,测的是当时的基因状态。
可玉米从发芽到结穗,就像人从小孩长到大人,每个阶段的 “生长指令” 都不一样。
现在的图谱只记录了 “小孩时期” 的指令,想知道 “青年时期”(结穗前)的基因咋表达,还得让研究人员在不同时间点,重复徐晓莎的解剖工作,再测一遍才行。
总不能拿 “小孩的食谱”,指导大人吃饭吧?
还有 “解读费劲儿”。
图谱里堆了密密麻麻的基因信息,就像一本没标点的书,得一点点琢磨。
哪些基因在徐晓莎解剖的嫩芽干细胞里特别活跃?
这些活跃基因和玉米后来长多大、结多少穗有啥关系?
科学家得熬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理明白,还可能有不同看法,没法靠一份图谱就 “一劳永逸”。
团队在徐晓莎解剖的样本基础上,不光画了图谱,还找到新的干细胞调控因子,甚至发现有些因子和玉米植株大小有关联,说以后能帮育种专家选好品种。
可你以为找到这些因子,就能立马种出高产玉米?差得远呢!
第一步得 “验真假”。
现在只是看着数据说 “这些因子和植株大小有关”,可这关系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其他基因在 “偷偷帮忙”?
比如徐晓莎解剖的嫩芽里,某个因子表达多,同时另一个没被发现的基因也在发力,最后让玉米长得大,要是误以为全是这个因子的功劳,那后续改良就全偏了。
必须做实验,把某个因子的功能调强或调弱,看看玉米是不是真的跟着变大变小,产量是不是真的涨了,不能光靠数据 “猜”。
第二步得 “搞明白咋干活”。
就算确定因子有用,它是咋让玉米长高长壮的?是让干细胞多分裂,长出更多芽?还是让养分都往果实跑,少浪费在叶子上?
没弄明白这个,育种专家根本没法下手。只有摸清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基因、选品种。
第三步得 “顾全大局”。
种玉米不能只看产量,还得看它能不能扛住旱、抵得住虫,玉米粒好不好吃、淀粉多不多。
要是某个因子能让玉米长得大,可一碰到干旱就死,那在缺水的地方根本没法种,再高产也白搭。
所以还得看看,这些因子会不会影响玉米的抗逆性、品质。
比如在徐晓莎解剖的样本里,有没有和抗虫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和新因子会不会 “打架”,只有方方面面都顾到,改良的玉米才能真正种到田里。
研究团队说,这种识别干细胞的方法能用到所有植物上。
可从徐晓莎解剖的玉米、拟南芥,到咱们常吃的小麦、水稻、大豆,这方法真能 “照搬”?难度可不是一般大。
先看 “结构差太多”。
玉米是 “单子叶”,拟南芥是 “双子叶”,徐晓莎摸透了它们的嫩芽结构,知道干细胞在哪。
可小麦是 “多倍体”,基因比玉米复杂好几倍,干细胞藏得更深,水稻长在水里,嫩芽泡在泥里,结构和旱地植物完全不一样。
徐晓莎那套解剖经验,到小麦、水稻这儿,基本得 “从零学起”,没法直接用。
再看 “成本太高”。
从徐晓莎解剖嫩芽,到用微流控设备分离细胞、做测序,一套下来花不少钱。
要是想研究燕麦、荞麦这些小众作物,或者让基层农技人员用这方法,成本根本扛不住。
而且徐晓莎的解剖技术得练好几年才能上手,普通农民、农技员哪有这时间和条件?
技术再好,没法普及也白搭。
还有 “田间不配合”。
实验室里温度、湿度都控制得好好的,徐晓莎解剖的嫩芽长得规规矩矩。
可到了田里,今天下雨、明天刮风,土壤肥力也不一样,干细胞的 “工作状态” 肯定变。
说不定在实验室里管用的因子,到了田里就 “失灵” 了。
还得在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做大量试验,看看这方法到底好不好使,不能光靠实验室结果下结论。
冷泉港实验室的这项研究,确实是植物干细胞领域的大进步。
徐晓莎的精细解剖更是功不可没,没有她这 “第一步”,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谈。
但咱们也得清醒,从 “画出图谱” 到 “粮食增产”,不是一条直线。得解决图谱适用性、因子机制、技术普及这些问题,一步一步来。
不过话说回来,有突破总比没突破强。
相信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降下来,以后咱们真能靠植物干细胞,种出更高产、更抗灾的粮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