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医网综合丁香园、破产情报局、卫生健康界 (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号:yyxxzz520,我们将及时更正、 删除,谢谢!)
医养结合,会成为二级医院的救命稻草吗?
数字背后的医院困境
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以「医院」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2024年全年,包括破产审查案件、破产案件等在内的案件共计1158件。
截至2025年7月31日,2025年同类目的相关医院案件已经达到了766件,逼近去年全年总量。
部分案件(图源: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截图)
事实上,医院面临的困境并非近期才出现。
此前,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数据显示,在二级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的背景下,有43.87% 的医院出现了亏损情况。
尽管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国考” 不再提及医院亏损情况,但2023 年参加 “国考” 的二级医院数量为 3607 家,而在 2021 年,这个数字还是 5456 家,短短两年时间,参与考核的二级医院数量减少了近 2000 家,这一数字变化揭示了二级医院面临的严峻生存挑战。
或有大批医院转型「医养结合」
今年7月底,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 年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陷入困境的二级医院指明出路。
《通知》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引导支持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这一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医养结合将成为未来医院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不仅如此,《通知》还从医务人员的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方面给出了具体措施,明确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待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内部绩效分配时,对完成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等服务较好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倾斜。这些措施无疑将提高医务人员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积极性,为医院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家设立了明确示范创建目标:每2年命名100个左右示范县(市、区),2030年完成全国覆盖。这一政策并非突发,自2016年启动医养结合试点以来,全国已探索9年,如今从“试点”转向“全面推广”。
那么,“医养结合” 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根据文件内容,无论是医疗卫生机构还是养老机构,都有机会向 “医养结合” 的方向发展,但前提是必须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依法进行养老机构备案。同时,文件还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范、标准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这一规定进一步拓展了医养结合服务的范围,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医疗养老服务。此外,文件还支持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紧密型医联体统一管理,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设施统筹规划、毗邻建设,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从试点推广到全国范围的推进,医养结合的发展逐渐成熟,如今已成为医院转型的重要选择,那么这一潮流对医院和医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转型成效:部分医院借医养结合重获新生
在医养结合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医院通过转型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焕发生机的华丽转身,这些成功案例为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医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转型医养结合的医院中,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逆袭最具代表性。
2009年,这家前职工疗养院转型的综合医院年营收仅295万元,256名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当时院长看了账目后感叹:“即便医院零成本运营,也难以足额发放职工工资。”
转型成为唯一出路。该院聚焦“医疗+养老”,建成老年养护楼和康复大楼,开放1100张床位(其中医养结合床位800张)。
成效令人瞩目:常年入住率超95%,2019年营收突破1亿元,护士收入甚至超过当地普通医院。
前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师表示: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确实是凭借医养结合硬生生从濒临破产中走了出来,她回忆:“当时已经打算办停薪留职去当月嫂了。后来医院改制,我和年轻护士们一起负责康复病房的护理工作,医院开支慢慢好起来了,甚至年底还有养老院的分红。综合算起来我的收入比当地的普通医院护士还要高一些……”
该护师的经历不仅体现了医院转型给自身带来的变化,也展现了医养结合模式为医务人员带来的实际利益。
另一东南地区的公私合营医院通过“医院康复科+养老院”联动,既解决了医院病床空置问题,又降低了养老院老人转诊成本,实现“1+1>2”的效果。
转型风险:医养结合并非万能解药
虽然不少医院通过医养结合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人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希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养结合” 并非所有二级医院的万能解药,在转型过程中,部分医院依然面临着失败的结局。
今年 2 月,一所老牌医院 —— 某医院,在运营50多年后,于2018年尝试推动医养结合,开设养老院,但仍因持续亏损而终止运营。
同样,某烧伤专科医院曾借助2016年医养结合政策扶持,将原有烧伤病房简单改造为老年病房,并成立康复及养老机构,却因缺乏专业设备、人才以及频发的骗保与医疗纠纷,最终走向破产。
这些案例反映出三大共性问题:
其一,形式化转型:仅对原有病房做表面改造,未建立专业的康复与护理团队;
其二,资源不匹配:比如养老机构位置偏远,与医院协作效率低,长者复诊仍需辗转别院;
其三,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慢性病管理、失能照护等核心服务,难以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
要实现从“医疗”到“医养”的真正蜕变,需把握以下关键:
能力重构: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引入专业康复师和老年专科医护人员;
服务联动:推动医院与养老机构在区位或功能上紧密衔接,实现“就医-康复-照护”一站式服务;
模式创新:探索“床位共享”、“双向转诊”、“居家上门”等机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以上海为例,不仅老龄化程度加深,同时面临少子化现状,作为养老需求方,现有的康复医疗服务难以‘解渴’。”
医保支付改革也成为转型的重要支撑。上海试点“按床日支付”模式:脑卒中患者转入康复医院后,30天内支付500元/天,超过30天为400元/天,既匹配长周期康复需求,又避免无效治疗。
此外,医养结合并非唯一出路。专科化转型同样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以东莞市儿童医院为例,从二甲晋升为全国排名第11的三甲专科医院,证明“聚焦特色专科”同样是突围路径。
东莞市儿童医院前身为石龙镇卫生所,后来成为市属二甲医院后也起色不多。但医院十几年专注发展儿科,构建儿童重症医学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儿科呼吸科等专科集群,不仅成功晋升为三甲专科医院,2022年度「国考」成绩位列全国儿童医院第11,在地市级儿童专科医院中排在首位。
香港大学社会医学博士孙艺洋引用齐白石之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认为医养结合需要较大成本投入,并不适用于所有医院。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做出理性选择,才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在当前医院行业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医养结合为医院转型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路径,但并非唯一的选择。医院在考虑转型时,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服务理念、人才结构、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找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初中级告别死记硬背,高效对抗遗忘
《全程实战班》科学备考四步法:
「阶段测评课」先测后学,精准定位
「考点全解课」以题带点,破解难点
「提分秘笈」表格对比,厘清混淆
「秒夺60分秘笈」填空背诵,强化记忆
✅ 一套组合拳,夯实基础高效通关!
想一次通关?
用考试宝典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将“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