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下来,而且做得非常大的,一定是平民价格的产品。
前阵子西贝和罗永浩的口水仗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觉得西贝输在公关 —— 不该跟 “嘴炮王者” 老罗硬刚。
可仔细想想,老罗只是点燃导火索的人,真正让西贝陷入危机的,是藏在背后的两个死结:一边打着 “健康营养” 的旗号拉高消费者预期,一边端出预制菜还卖得死贵。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贵” 就是最大的原罪,没两把刷子撑得起价格,再有名的牌子也会栽跟头。
一、西贝的危机,从来不是 “预制菜”,而是 “预期翻车”
总有人说 “中国消费者不接受预制菜”,这话其实站不住脚。
你看肯德基、麦当劳,后厨基本见不到新鲜肉菜,全是预制的汉堡胚、冷冻炸鸡,可大家该吃还吃,甚至喊着 “麦门永存”“V 我 50”。
再看超市里的豆豉鲮鱼罐头、黄桃罐头,在两广、东北都是 “待客硬菜”。
中国人不是不接受预制菜,是不接受 “挂羊头卖狗肉” 的预制菜。
西贝的问题就出在 “预期管理失控”。
它一直把 “健康”“营养” 当卖点,比如强调 “现做”“新鲜”,吸引了不少宝爸宝妈买单,可实际上用的是中央厨房预制菜 —— 这就像你以为买的是现摘草莓,结果拿到手是冷冻草莓做的果切,心里肯定不舒服。
反观肯德基,从一开始就明牌 “快餐”,消费者预期就是 “好吃、方便、不贵”,哪怕是预制的,也没人较真。
华莱士更直接,主打 “便宜炸鸡”,就算有 “喷射战士” 的梗,大家也一笑而过,因为 “这个价格,还要啥自行车”。
消费者对 “预制菜” 的容忍度,从来跟 “定位” 挂钩。
你要是主打 “平价快餐”,预制菜没问题;可你要是标榜 “健康现做”,还卖高价,那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
西贝恰恰踩了这个雷:既想当 “健康中餐标杆”,又想靠预制菜降成本,最后两头不讨好。
二、中国消费的铁律:再有名,贵了也不行
这次西贝被骂,还有个更核心的原因 —— 太贵了。
深圳有网友晒出西贝外卖单:胡麻油炒鸡蛋、酥皮肉夹馍、一份杂粮,加起来 52 块。
要知道,在武汉,52 块能买 10 碗热干面,或者 3 碗加满卤蛋、干子的牛肉面;在三四线城市,甚至能请朋友吃一顿简餐。
这个价格,让普通消费者觉得 “不值”。
反观那些活得好的品牌,都抓准了 “便宜” 这个核心。
蜜雪冰城被曝用隔夜柠檬,网友不仅没骂,还体谅 “自家柠檬也会放隔夜”—— 因为 4 块钱一杯的柠檬水,把蜜雪冰城骂倒闭了,去哪里找那么便宜的奶茶喝。
瑞幸能超越星巴克,也是靠性价比:一杯生椰拿铁 15 块左右,是星巴克的一半价格,还经常发 9.9 元优惠券,上班族随手就能买。
肯德基、麦当劳更是把 “平价” 玩明白了,汉堡套餐 30 多块,学生党、打工人都消费得起。
有人说 “西贝贵是因为直营模式,成本高”—— 确实,西贝全直营,房租、员工工资都自己扛,净利润率只有 5%,远低于蜜雪冰城的 18.7%。
但消费者不管这些,他们只看 “付的钱能不能买到对等的价值”。
你成本高是你的事,不能让消费者买单;蜜雪冰城靠加盟模式把成本甩给加盟商,自己赚原材料的钱,既能卖低价,又能赚高利润,这才是本事。
西贝的 “贵”,没贵到消费者心坎里,自然会被吐槽。
三、西贝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几年栽在 “贵” 上的品牌,可不止西贝。
之前的鼎泰丰,一个小笼包卖几十块,被骂 “价格刺客”,现在门店越来越少。
钟薛高一开始卖 66 元一支,被全网吐槽 “雪糕刺客”,后来不得不推出平价款,但最终也没能挽回颓势。
还有某些网红奶茶,一杯 30 多块,喝起来跟 10 块钱的没区别,最后也慢慢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这些品牌都犯了同一个错:高估了自己的 “品牌溢价”,低估了消费者的 “性价比敏感度”。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早就不是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了,尤其是年轻人,更看重 “花小钱办大事”。
比如买奶茶,瑞幸 9.9 元的生椰拿铁,比 30 多块的网红奶茶更受欢迎;买快餐,肯德基 29.9 元的炸鸡桶,比西贝 52 块的单人餐更划算。
哪怕是高端品牌,也要讲 “性价比”。
海底捞虽然比普通火锅店贵,但它的服务能跟上 —— 帮你美甲、擦鞋、过生日唱生日歌,消费者觉得 “贵得值”;胖东来的商品比普通商超贵,但它的服务逆天,比如水果坏了无条件退换,员工服务热情,大家也愿意买单。
四、西贝该学的课:要么降预期,要么配得上价格
西贝要想走出危机,其实有两条路可走,而且有现成的老师。
第一条路,学海底捞 “稳预期”。
海底捞的火锅味道不算顶级,但它胜在 “稳定”—— 不管你去哪个城市的哪家店,服务、口味都差不多,甚至每次去都能遇到有人过生日,这种 “确定性” 让消费者觉得 “靠谱”。
西贝可以放下 “健康现做” 的包袱,明牌 “预制菜 + 平价”,比如把单人餐价格降到 30 块以内,像肯德基那样做标准化套餐,消费者反而不会苛责。
第二条路,学胖东来 “用服务撑价格”。
胖东来的东西贵,但它的服务能让消费者觉得 “值”—— 比如你买的水果不新鲜,哪怕吃了一半也能退;你忘带伞,店员会主动借你;甚至能帮你免费修家电。
西贝要是想卖高价,就得在服务、体验上多下功夫,比如提供免费儿童餐、帮顾客加热饭菜、增加堂食互动,让消费者觉得 “花这个钱,不仅吃了饭,还享受到了好服务”。
可惜的是,西贝现在既没降预期,也没提升服务,反而在公关上越陷越深。
其实中国消费者很宽容,只要你坦诚、实在,哪怕有小问题也能被原谅;但你要是又贵又不实在,再有名的牌子也会被市场淘汰。
中国消费,从来不是 “嫌贵”,是 “嫌不值”
西贝的危机,给所有品牌提了个醒:在中国消费市场,“贵” 不是原罪,“贵得不值” 才是。
消费者愿意为好产品、好服务买单,但不会为 “品牌泡沫” 买单。
以后还会有更多品牌犯西贝的错 —— 要么高估自己的品牌力,要么没搞懂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但那些能活下去、活得好的品牌,一定是抓住了 “性价比” 的核心:要么便宜又大碗,要么贵得有道理。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 —— 市场越来越理性,“价格刺客” 越来越少;对品牌来说,这是挑战 —— 必须真刀真枪拼实力,再也不能靠概念忽悠人。
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产品值多少钱,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