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一生最早的记忆,为什么总是从3岁左右才开始?
出生时那么多第一次,第一次睁眼、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被妈妈抱着哄睡——这些都发生过,可我们却完全想不起来。为什么?是大脑太弱,还是它刻意抹去了什么?
1.我们不是没有记忆,而是"回不去"那个记忆系统
最早注意到这个现象的,不是神经科学家,而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在1905年就提出"儿童期遗忘"的概念,指出人类普遍对3岁之前的经历没有清晰记忆。这种现象后来被科学界正式命名为"婴儿期遗忘"。
你可能会问:小婴儿的大脑不是也在接收信息、学习语言、识别妈妈吗?怎么可能"什么都记不住"?
其实,真相并不是婴儿没有记忆,而是他们的记忆系统和我们现在用的不一样。
婴儿期以"程序性记忆"为主,也就是说他们记得的是"怎么做",而不是"发生了什么"。比如你教一个2岁宝宝每天早上刷牙,他很快会形成习惯,但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记得当年你教他刷牙的那个早晨。
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叙述性记忆"(记得某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的海马体,在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哈佛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跟踪研究发现,新生儿的海马体体积只有成人的约40%,而这正是人类形成长时记忆的"主力器官"。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4年的一项MRI研究,海马体在3岁前的发育仅完成了30%左右。
简单说就是:你小时候不是没录视频,而是那时候的录像机太老旧了,现在也没法播放。
2.记忆不仅靠大脑,还靠你有没有"自我"
但问题来了:如果只是海马体没发育,那为什么有些动物,比如小鼠、鸟类,出生几天后就能形成长久记忆?人类不是更高级吗?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类的记忆不仅仅是"记录信息",而是"记录信息对于我来说的意义"。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记忆真正开始成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自我意识"的建立。也就是说,你得先知道"我是我",才有可能把"我"经历的事情记下来。
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指出,人类大约在18~24个月大时才开始通过"镜子测试"(即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这被认为是自我意识启动的标志。而在这之前,婴儿虽然能感知世界,却无法用"这是我发生的事"来组织记忆。
这就像你小时候看电影,可能记得画面,但不知道自己是观众;而3岁之后,你开始理解"我在看电影",于是你开始拥有"我看过这部电影"的记忆。
所以说,我们的早期记忆并不是被"删除"了,而是从来没有以"我是谁"的方式被储存过。
3.大脑不是"想隐藏",而是"故意不记"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那是不是大脑自己选择忘记了那些年代的事?我们的大脑,真的会"故意抹去"某些记忆吗?
答案是:确实有这种可能,而且它是在保护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早期记忆并不是"消失",而是被新的神经连接"覆盖"了。也就是说,记忆还在,只是被后来成长过程中的信息"盖住了"。
而为什么要盖住?因为大脑在婴儿期的首要任务不是"储存",而是"适应"。
每个婴儿都在面对一个巨大的、混乱的新世界:陌生的气味、语言、光线、声音、疼痛、拥抱、饥饿……这些感受如果全都被保留下来,可能反而会让大脑过载。
《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时期大脑每秒钟能产生数百万个突触连接,其中80%以上在3岁前会被"剪除"。
有研究指出,婴儿时期大脑突触的生成速度是成人的2倍以上。为了不让自己"炸机",大脑会主动"剪枝"——删除不重要的连接,把能用来学习语言、形成社交、建立安全感的通道优先保留。
换句话说,大脑在早期选择"忘记一切",是为了给你留下成为人类的可能性。
这不是隐藏,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选择性进化"。
4.创伤记忆或许能"幸存",但代价极高
不过,也有例外——有些人真的记得自己2岁甚至1岁时的场景,但这些记忆往往伴随着某种"极端体验"。
比如,2018年《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有明确幼年创伤(如亲人死亡、被侵范、重大事故)的人群中,约有13%的人声称自己保有3岁前的片段记忆。但这些记忆往往碎片化、情绪浓烈,甚至在成年后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从神经机制上看,这些极端事件会激活杏仁核,负责处理情绪、尤其是恐惧。杏仁核的成熟早于海马体,意味着你可能记不住细节,但"那种感觉"会一直留在脑中,哪怕你说不出发生了什么,也会因为某个声音或气味突然陷入恐慌。
所以从进化角度讲,大脑确实有"记得早年"的能力,但它只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才会启用这套机制——而这往往是以失衡、焦虑、甚至病态情绪为代价。
换句话说,如果你真能记得3岁前的一切,那可能不是"你够聪明",而是"你经历过一些不该经历的"。
5.人工智能能"记住一切",但那不是人类的记忆
如今,有人会说,AI可以储存海量信息、如果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让AI帮忙"记事",那是不是也能打破"婴儿期遗忘"的限制?
别急。AI确实可以储存信息,但它没有"自我",更没有"身份"。它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永远无法告诉你"这件事对我意味着什么"。
人类记忆的本质,是一种带有情绪、意义、身份、时间感的"故事",而不是录像回放。
你记得小时候摔倒,不是因为那摔得多痛,而是那时候妈妈有没有抱你、你有没有觉得被爱。你记得第一次上台发言,不是因为说了什么,而是你紧张到手心出汗的那一刻,你觉得"自己成长了"。
所以,我们不是记不住3岁前,是我们直到那之后,才真正成为"有故事的自己"。
真正的记忆,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成了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