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庄严阅兵,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广泛参与。其中,抗日将领的后代格外引人注目。正是他们的先辈浴血奋战,才有了抗战胜利之昨日,才有了祖国繁盛之今日。
抗日名将孙立人的儿子孙天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个提议,引起了两岸民众的热烈讨论。在此阅兵纪念的特殊时段,他提出想要将父亲孙立人的棺椁迁回安徽老家。这不禁令人们感到讶然,一代名将为何迟迟未能入土?他的一生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提及孙立人,几乎是每一位军事学生都顶礼膜拜的人物。这位素有“东方隆美尔”之称的将军在军事上的成功、抗战中的功绩,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家庭的培养。
孙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从孙立人曾祖父那一代开始便已在科举中取得功名,而后三代皆榜上有名。多年来的文艺沁润,让孙家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的温良谦逊,知书达理。
孙立人一出生、便被家人寄予厚望。生于文艺之家,给了孙立人聪颖天资,长于书香之所,又得了悉心培养,助推孙立人一路学业拔尖,顺利考入清华大学。
从清华毕业后,孙立人又获得了公费留学名额,前往外国深造。彼时的他,还未想到不久的将来自己就会从文人变为武将,“放下笔杆拿起枪杆”。
在从事工程工作后数月,孙立人就决定弃笔从戎,转而进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系统学习军事。结束军校学业后,孙立人并没有被国外高薪工作所吸引,而是毫不犹豫的回到了祖国并进入军队。
前期的文学铺垫,加上后期的军事学习,能文善武的孙立人在军中表现的格外亮眼,很快就掌握了指挥权,成为一方军队的核心人物。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随之到来。
孙立人可谓一战成名,其成名之战名为仁安羌之战。它是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之后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军队首次与盟军协同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孙立人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盟军被七千余日军所包围,无力突围,遂向中国军队求援。孙立人所在军队仅仅只有一千余人,敌我力量差距实在太过悬殊。无奈之下,中国军队最高指挥官决定积极回复盟军,但消极应对作战,以此保持自身军力,维持盟友和谐。
孙立人对此持有明确反对意见,认为中国军队需要支持盟友,即便是倾尽所有。这并非孙立人的一腔热血之言,而是在他详细考量过敌我两军差异后给出的理性判断。倘若放纵日军吃掉英军,联盟力量势必会被削弱,可能将我军置于孤军奋战之境。
思虑再三,孙立人勇敢做出了决定,全力支援被围英军。他经过细致的战场侦察,采用虚实结合的作战策略,出色的完成了解救被围英军的战斗任务,使中国军队一时之间在国际上声名大振。孙立人的军事才能经战争检验得到了充分体现,备受英军内部赞扬,方得尊称“东方隆美尔”。
在随后的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同样表现不俗,判断精准,用兵神速。回国后,孙立人备受蒋介石赏识,多次受到提拔,成为蒋介石麾下的一员大将。可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敬的大将军,却在晚年过的凄惨。
1949年,孙立人随蒋介石退守至台湾。当时的蒋介石,坐下大将消耗殆尽,对孙立人愈发重视。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蒋介石就因猜忌而将孙立人下狱。这一关,就是33年。
直到1988年,孙立人才得以平反,过上了常人的生活。那时的孙立人,已经88岁。耄耋之年,重获自由的意义又有多大呢?两年后,孙立人去世。他留下遗愿,不回到老家安徽,誓不入土。
家人只得将孙立人的遗体安放在台湾的一处地上墓地中,等待机会迁回安徽。此后数十年,孙家人一直在努力协调事宜,希望完成孙立人的遗愿。孙天平参加阅兵时的再次提及,可见这个愿望过去35年依然没有实现。
孙立人老将军的遗骸何时能够回到安徽,至今仍是未知数。能够确定的是,祖国没有忘记他,人民没有忘记他。相信终有一日,孙老将军的愿望能够达成,静待那日的到来。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