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50年我攒下90万养老金,女儿问存款,我说15万,当天亲家找上门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你现在手里有多少存款啊?"

65岁的赵建华正在厨房洗碗,听到女儿赵美琴这么问,手中的碗差点滑落。

他回过头,看着坐在客厅沙发上的女儿,心里突然紧张起来。

"怎么突然问这个?"

"就是想了解一下,万一你有什么事,我们也好有个准备。"赵美琴的语气听起来很随意,但眼神有些飘忽。

赵建华擦了擦手,走到客厅坐下。

他想起银行存折上那个让自己都有些不敢置信的数字——90万。

这是他工作50年,一分一厘攒下来的血汗钱。

可面对女儿期待的眼神,他却鬼使神差地说道:"也就15万左右吧,你爸这辈子就是个普通工人。"



01

1978年的江城,春风刚刚吹过这座重工业城市。

22岁的赵建华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工装,走在钢铁厂的厂区里。他个子不高,但身材结实,走路的步伐很稳。

那时候的他,刚从技校毕业分配到江城钢铁厂,在轧钢车间当学徒。

"小赵,今天中午去食堂吃饭吗?"班长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

"去啊,师傅。"赵建华憨厚地笑了笑。

那个年代的工人食堂,永远都是最热闹的地方。

赵建华端着铁饭盒排队,前面是一个梳着两根辫子的姑娘,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正在给大家打菜。

她叫王秀芳,食堂的临时工,比赵建华小两岁。

"要多少米饭?"王秀芳抬起头问道。

赵建华看到她的眼睛,突然有些紧张:"一,一碗就行。"

王秀芳给他盛了满满一勺米饭,又多添了点菜:"你们车间的活累,多吃点。"

从那天开始,赵建华每天中午都会准时出现在食堂。

不是为了那碗米饭,而是为了看看那个总是对他温和笑着的姑娘。

有一次,赵建华鼓起勇气问她:"下班后,能陪我走走吗?"

王秀芳红着脸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两个人沿着厂区旁边的小河走了很久。

"我家在农村,兄弟姐妹多,日子不好过。"王秀芳轻声说道,"来城里打工,就是想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赵建华听着,心里涌起一阵酸涩,也涌起一种想要保护她的冲动。

"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我相信只要肯干,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王秀芳看着他,眼中有了光亮。

就这样,两个同样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找到了彼此。

他们的恋爱很简单,也很纯真。

周末的时候,赵建华会带着王秀芳去公园里坐坐,或者到江边看看夕阳。

有时候王秀芳会给他织毛衣,赵建华则会帮她修自行车,做一些力气活。

1979年的秋天,赵建华攒够了钱,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

"秀芳,嫁给我吧。"他把手表递给她。

那时候,一块手表就是最贵重的定情信物了。

王秀芳接过手表,眼泪就掉下来了:"建华,我什么都没有,配不上你。"

"咱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哪有什么配不配的。"赵建华握住她的手,"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什么都会有的。"

02

1980年春天,赵建华和王秀芳结了婚。

婚礼很简单,就在厂里的招待所办了几桌酒席,请了些同事和朋友。

那个年代的人,对幸福的要求真的很简单,有个人相伴,有口饭吃,就足够了。

新婚夫妇被分配到一间不到30平米的平房,一间卧室,一个小厨房,还有一个小客厅。

家具很简陋,一张床,一个衣柜,两把椅子,一张小桌子。

但王秀芳却高兴得不得了,每天把小家收拾得干干净净。

"建华,你看,我在窗台上种了几盆花。"她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赵建华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

结婚第二年,王秀芳怀孕了。

那时候的医疗条件不好,孕检也不像现在这么频繁。

王秀芳挺着大肚子还要上班,一直坚持到临产前一个月。

"秀芳,你别去上班了,在家安心养胎。"赵建华心疼地说。

"不行,咱们正需要钱呢。"王秀芳摇摇头,"孩子出生后的开销可不少。"

1981年秋天,他们的儿子赵志明出生了。

看着那个皱巴巴的小婴儿,赵建华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那一刻,他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

"秀芳,我一定要让你们母子过上好日子。"他握着妻子的手,认真地说。

可现实比想象的更艰难。

孩子一出生,家里的开销就大了许多。

奶粉钱,尿布钱,还有王秀芳坐月子的营养费用。

赵建华的工资一个月只有42块钱,除去生活费,所剩无几。

为了多挣点钱,他开始在下班后到附近的工地搬砖。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才回家,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建华,你这样下去身体会累坏的。"王秀芳看着丈夫疲惫的样子,心疼得直掉眼泪。

"没事,我年轻,扛得住。"赵建华笑着说,"再苦也就这几年,等孩子大点就好了。"

1985年,女儿赵美琴出生了。

家里又多了一个孩子,开销更大了。

但看着两个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俩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

王秀芳产假结束后,为了照顾两个孩子,不能再去食堂上班了。

她在家里接些手工活,做纸盒子,糊火柴盒,一个月也能挣个十几块钱。

"妈妈,我要吃糖。"小志明拉着王秀芳的衣角。

"等妈妈把这些盒子做完,就给你买糖吃。"王秀芳温柔地摸摸儿子的头。

赵建华看在眼里,更加拼命地工作。

除了本职工作和搬砖,他还学会了修自行车,在周末给人修车赚钱。

有时候邻居家的水管坏了,电灯不亮了,也会找他帮忙。

虽然挣得不多,但积少成多,家里的情况慢慢有了改善。



03

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

江城钢铁厂也开始有了变化,工人的工资有了提升。

赵建华因为工作踏实,技术过硬,被提升为班组长。

工资涨到了80多块钱一个月。

"建华,咱们家现在算是小康了。"王秀芳高兴地说。

但赵建华并没有因此放松。

他深知,钱这个东西,有了还想要更多,但更重要的是要为将来做打算。

"秀芳,咱们得给孩子们攒点钱,将来他们上学,结婚,都需要钱。"

从那时候开始,赵建华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每天晚上,他都会把当天的收入和支出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

买菜花了多少钱,孩子的学费交了多少,修自行车赚了多少。

每一笔钱的去向,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爸爸,为什么你每天都要写这个本子?"小美琴好奇地问。

"因为爸爸要知道咱们家的钱都花在哪里了,这样才能更好地安排生活。"赵建华耐心地解释。

王秀芳也很支持丈夫的做法。

她把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买菜的时候,她会货比三家,选择最便宜的。

孩子们的衣服,能改的就改,能补的就补,实在不能穿了才买新的。

有时候邻居会笑话她过分节俭。

"秀芳,你家建华现在工资也不低,何必这么抠门?"

"过日子嘛,总要有个长远的打算,不能光看眼前。"王秀芳总是这样回答。

夫妻俩的节俭换来了家庭财务状况的逐步改善。

1990年,他们终于攒够了钱,搬到了一套60平米的两室一厅。

虽然房子不大,但比起之前的小平房,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妈妈,咱们家现在好大啊!"美琴在新房子里跑来跑去,兴奋极了。

"是啊,这都是爸爸妈妈一分一分攒出来的。"王秀芳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眼中盈满了泪水。

搬进新房子后,赵建华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依然坚持记账,依然在空闲时间做些副业。

"建华,咱们现在日子过得不错了,你也该休息休息了。"王秀芳心疼地说。

"现在孩子们还小,等他们长大了,上大学,结婚,哪样不需要钱?"赵建华摇摇头,"趁现在身体还好,多攒点是点。"

04

90年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代。

国企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很多工厂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江城钢铁厂也不例外。

有些工人选择了下海经商,有些工人选择了跳槽到民营企业。

但赵建华选择了坚守。

"我这辈子就是个钢铁工人,除了这个,我什么都不会。"他对妻子说。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坚守在国企的工人虽然收入增长不快,但胜在稳定。

而那些盲目下海的人,很多都血本无归。

赵建华依然踏踏实实地工作,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995年,他被评为厂里的劳动模范,奖金500块钱。

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建华,这次咱们去下馆子庆祝一下吧!"王秀芳难得提出要"奢侈"一回。

"好,今天我们全家去国营饭店吃顿好的。"赵建华爽快地答应了。

那天晚上,一家四口在饭店里点了红烧肉、糖醋里脊、还有一条鱼。

这是他们近几年来最丰盛的一顿饭。

"爸爸,你真厉害!"志明崇拜地看着父亲。

"美琴也要向爸爸学习,好好读书,将来也要做个有用的人。"美琴认真地点头。

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赵建华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这种简单纯朴的快乐,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家里的开销也越来越大。

志明上了初中,美琴也上了小学。

两个孩子的学费、书本费、生活费,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特别是志明,进入青春期后,胃口大开,一顿饭能吃三个人的分量。

"妈,我饿了,有什么吃的吗?"这是志明每天回家后说的第一句话。

王秀芳总是会想办法给他准备一些点心或者面条。

"这孩子正在长身体,不能亏了他。"她对赵建华说。

赵建华点点头,但心里的压力也更大了。

为了多挣点钱,他开始学习新的技术。

那时候,电焊工的工资比普通工人要高一些。

赵建华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电焊,周末经常去建筑工地帮人焊钢筋。

"建华,你这是何苦呢?"有同事劝他,"现在生活已经不错了,何必这么拼命?"

"我有两个孩子要养,还要为他们的将来考虑。"赵建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现在多挣一分是一分。"

他的坚持和努力,也感染了家里的每一个人。

王秀芳除了做家务,还承包了一些缝纫活,在家用缝纫机给服装厂做加工。

志明虽然年纪还小,但也会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美琴更是懂事,从来不要求买新衣服新玩具。

一家人齐心协力,日子过得虽然辛苦,但很充实。

到了90年代末,赵建华的银行存折上已经有了3万多块钱。

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建华,咱们家现在算是小富了。"王秀芳看着存折上的数字,高兴得合不拢嘴。

但赵建华依然没有放松警惕。

"孩子们还要上高中,上大学,志明还要结婚成家,这点钱还远远不够。"



05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发展更加迅速。

工人的工资也有了大幅提升。

赵建华的月工资涨到了2000多块钱。

加上各种津贴和奖金,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的收入。

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

志明考上了本市的一所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

美琴也考上了重点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看着两个孩子都这么争气,赵建华和王秀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咱们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王秀芳经常这样说。

但是,供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也不小。

大学的学费一年要5000多块钱,加上生活费,一年差不多要1万块钱。

高中虽然便宜一些,但各种补习班、资料费加起来,一年也要几千块钱。

为了不让孩子们因为钱的问题影响学业,赵建华更加拼命地工作。

他不仅在厂里表现出色,还在外面承接一些焊接的活儿。

有时候为了赶工期,他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爸,你不要太累了,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志明心疼地说。

"不用,爸爸还扛得住。"赵建华拍拍儿子的肩膀,"你们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

王秀芳的身体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问题。

长年累月的操劳,让她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每到阴雨天,关节就疼得厉害。

"秀芳,你去医院看看吧。"赵建华心疼地说。

"就是老毛病,吃点药就好了。"王秀芳不想花钱。

但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疼得她晚上都睡不着觉。

赵建华强行带她去了医院。

医生说需要长期治疗,每个月的药费要好几百块钱。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赵建华毫不犹豫:"钱的事情不用担心,身体要紧。"

从那以后,王秀芳开始规律地吃药治疗。

虽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医药费成了家里的一项固定支出。

即便如此,赵建华依然坚持储蓄。

他把每个月的收入分成几部分:生活费、孩子的教育费、妻子的医药费、储蓄。

无论多么困难,储蓄这一部分是绝对不能动的。

"建华,你这样计划着花钱,真是太有条理了。"邻居老李羡慕地说。

"过日子嘛,不能糊里糊涂的。"赵建华笑着说,"每一分钱都要花在该花的地方。"

2005年,志明大学毕业了。

他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外地的一家机械厂当技术员。

"爸妈,我现在能自己挣钱了,以后不用你们操心了。"志明懂事地说。

赵建华和王秀芳心里既高兴又舍不得。

高兴的是儿子终于独立了,舍不得的是从此要过空巢生活了。

"孩子大了总要飞的,这是好事。"赵建华安慰着妻子,也安慰着自己。

美琴也考上了本市的师范大学,学的是教育专业。

虽然还在读书,但她已经很懂事了,经常帮着做家务,照顾生病的母亲。

"爸,等我毕业了当老师,就能在家附近工作,可以经常回来看你们。"美琴贴心地说。

听到女儿这样说,赵建华心里暖暖的。

这个时候,他的银行存折上已经有了20多万。

这个数字让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从刚参加工作时的42块钱月工资,到现在的20多万存款,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或者放松。

相反,他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工作。

"秀芳,你看咱们这一辈子,从一无所有到现在,也算是没白活。"他拍着存折说。

"是啊,这都是你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出来的。"王秀芳眼中满含着对丈夫的钦佩。

2008年,美琴大学毕业,顺利考上了本市一所中学的教师岗位。

正如她所说的,可以就在附近工作,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志明也在外地站稳了脚跟,还找了一个不错的女朋友。

看着两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赵建华和王秀芳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建华,咱们现在可以享享福了。"王秀芳说。

但赵建华还是改不了节俭的习惯。

虽然不用再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但他依然保持着记账的习惯,依然精打细算着过日子。

不过,相比之前,他们的生活确实宽裕了许多。

偶尔会买点好菜,偶尔会出去旅游,偶尔会给自己买件新衣服。

这种小小的改善,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2010年,志明结婚了。

婚礼在外地举办,赵建华和王秀芳专程赶去参加。

看着儿子穿着西装,挽着漂亮的新娘子,两个老人高兴得直掉眼泪。

"建华,咱们的儿子也成家了。"王秀芳在赵建华耳边小声说。

"是啊,咱们的任务算是完成了。"赵建华点点头,心里既高兴又感慨。

婚礼花费不少,赵建华主动承担了一部分费用。

虽然心疼钱,但看着儿子幸福的样子,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2012年,美琴也找到了男朋友。

是同校的一名老师,人品不错,对美琴也很好。

两家人见面后,都很满意。

"爸妈,我们打算明年结婚。"美琴羞涩地说。

"好事啊,爸妈支持你。"赵建华高兴地说。

但美琴的婚事让他开始考虑一个问题:要不要给女儿买套房子作为嫁妆?

在他们那个年代,女儿出嫁一般是不给房子的。

但现在的年轻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

美琴的男朋友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能拿出钱买房的可能性不大。

赵建华开始关注房价。

本市的房价虽然不如一线城市那么高,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也要50多万。

这个数字让他有些吃惊。

自己辛苦攒了这么多年的钱,竟然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

但转念一想,如果能让女儿有个安稳的家,花这些钱也是值得的。

"秀芳,你觉得我们要不要给美琴买套房子?"他和妻子商量。

"咱们的积蓄够吗?"王秀芳问。

"现在存折上有40多万,再加上我这几年的收入,应该够了。"

王秀芳想了想:"如果美琴需要,咱们就支持她。"

但是美琴知道了父母的想法后,坚决反对。

"爸妈,我和小李商量过了,我们先租房子住,等攒够了钱再买。"

"现在房价涨得这么快,越等越买不起。"赵建华劝道。

"爸,你们辛苦了一辈子攒下这些钱不容易,我不能因为买房就花光。"美琴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小李说了,他会努力挣钱,争取早点买房。"

看着懂事的女儿,赵建华心里既欣慰又心疼。

最终,他们没有给女儿买房,但在结婚的时候给了10万块钱作为嫁妆。

06

2015年对于赵建华一家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赵建华60岁了,到了退休的年龄。

虽然厂里希望他能继续工作几年,但王秀芳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他决定退休在家照顾妻子。

"建华,你为了这个家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休息了。"王秀芳说。

退休后的赵建华并没有闲着。

他开始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比如修理家电、木工活等。

邻居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都乐意去做。

虽然挣钱不多,但总比闲着强。

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保持身体的活力,不至于一下子就变成老头子。

王秀芳的病情在这个时候有了恶化。

医生说她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长期治疗,而且要定期住院。

每次住院的费用都要好几千块钱。

虽然有医保报销一部分,但自己承担的费用也不少。

赵建华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所有的医疗费用。

"秀芳,你安心治病,钱的事情不用担心。"他握着妻子的手说。

王秀芳眼中含着泪水:"建华,我这病花了这么多钱,值得吗?"

"什么值得不值得的?你是我的妻子,照顾你是我应该做的。"赵建华坚定地说。

在那些日子里,他白天在医院照顾妻子,晚上回家收拾家务。

虽然辛苦,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

2018年春天,王秀芳的病情突然恶化。

医生说她的时间不多了,让家人做好心理准备。

听到这个消息,赵建华感觉天都塌了。

"秀芳,你不能丢下我一个人啊。"他握着妻子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建华,我们这一辈子很幸福了。"王秀芳虚弱地说,"两个孩子都很争气,你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那年的5月,王秀芳去世了。

葬礼很简单,但来送行的人很多。

邻居们都说,王秀芳是个好人,赵建华是个好丈夫。

送别了相伴一生的妻子,赵建华感觉自己的世界都空了。

那段时间,他经常一个人坐在家里发呆,不知道该做什么。

志明专程从外地赶回来陪伴父亲。

"爸,你要振作起来,妈妈也不希望看到你这样。"

美琴也经常回家看望父亲,给他做饭,陪他聊天。

在孩子们的关心下,赵建华慢慢走出了阴霾。

他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每天早上起来锻炼身体,上午去菜市场买菜,下午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读读书。

有时候也会去公园里和其他老人聊天下棋。

虽然生活有些孤单,但他努力让自己过得充实一些。

这个时候,他的存款已经达到了70万。

这个数字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从一个普通的钢铁工人,到拥有70万存款的退休老人,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艰辛。

但现在,这些钱对他来说,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没有了老伴,没有了孩子在身边,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有时候他会想,如果当年没有那么拼命地挣钱,多陪陪妻子,是不是她就不会走得这么早?

但这样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

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已经尽力了。

07

2020年,赵建华65岁了。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志明在外地买了房子,还生了一个儿子。

美琴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可爱的女儿。

看着下一代的出生,赵建华心里涌起了新的希望。

虽然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能经常回来看望他,但每次视频通话的时候,看到活泼可爱的孙子孙女,他就觉得特别高兴。

"建华爷爷,我想你了!"小孙女在视频里奶声奶气地说。

听到这样的话,赵建华的心都要化了。

他开始考虑,要不要把这些钱留给孩子们?

但转念一想,志明在外地有自己的事业,美琴也有稳定的工作,他们都不需要自己的接济。

而且,过早地给他们钱,反而可能让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

这个想法在他心里扎了根。

他决定,除非孩子们真的遇到困难,否则不会主动提及自己的存款。

2022年,他的存款突破了80万。

这主要是因为退休金每年都在上涨,加上他生活节俭,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开销。

有时候邻居会劝他:"老赵,你一个人也花不了多少钱,何不改善改善生活?"

"习惯了,改不了了。"赵建华总是这样回答。

其实,他心里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钱,是他和老伴一生的心血,每一分都来之不易。

他要好好保管这些钱,将来在最合适的时候,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2023年的春天,美琴带着女儿回来看望父亲。

"爸,你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会不会觉得孤单?"美琴关心地问。

"还好,习惯了。"赵建华笑着说,"而且这里是我和你妈妈生活过的地方,有很多回忆。"

美琴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但赵建华能感觉到,女儿似乎有什么心事。

"美琴,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他直接问道。

"没什么大事,就是孩子上学的事情,需要一些钱。"美琴有些犹豫地说。

赵建华心里明白,女儿这是在暗示什么。

但他没有立即表态,只是说:"有困难就说,爸爸会想办法的。"

那天晚上,美琴走后,赵建华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想了很久。

他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很大。

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样样都要钱。

但他也知道,钱不能随便给。

给得太容易了,孩子们就不会珍惜。

给得太多了,反而可能害了他们。

这个分寸,真的很难把握。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美琴又来了。

她看起来有些焦急,一进门就直奔主题。

"爸,我想问你一个事情。"美琴在沙发上坐下,神色有些不自然。

"什么事?你说。"赵建华放下手中的茶杯。

美琴犹豫了一下,终于开口:"爸,你现在手里有多少存款啊?"

这个问题来得很突然,赵建华心里咯噔一下。

他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脑海里闪过银行存折上那个让他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数字——90万。

这是他工作50年,省吃俭用,一分一厘攒下来的血汗钱。

但面对女儿直接的询问,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怎么突然问这个?"赵建华试探性地问道。

"就是想了解一下情况,万一你有什么事,我们也好心里有数。"美琴的解释听起来很合理,但眼神有些闪烁。

赵建华沉默了一会儿。

他想到了美琴刚才提到的孩子上学需要钱,想到了现在年轻人买房的压力。

如果他说出真实的数字,女儿会不会认为他们可以轻松解决所有问题?

会不会从此把他当成提款机?

他想起了那些因为钱财反目成仇的家庭,想起了那些被子女啃老啃到倾家荡产的老人。

最终,他做了一个决定。

"也就15万左右吧,你爸这辈子就是个普通工人,能攒这些已经不容易了。"

听到这个数字,美琴脸上闪过一丝失望。

"才15万啊..."她小声嘀咕了一句。

"怎么了?15万还少吗?"赵建华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没什么,只是觉得...算了,没事。"美琴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她在家里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

"爸,那我先走了,家里还有事。"

赵建华送女儿到门口,看着她匆忙离开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女儿走后的第二天下午,赵建华正在阳台上晒被子。

突然,楼下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用力的敲门声。

他透过猫眼一看,竟然是亲家公李国强,脸色铁青,手里还拿着一个公文包。

"老李?你怎么来了?"赵建华开门问道。

李国强没有寒暄,直接走进屋里,在沙发上重重坐下。

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叠材料放在茶几上,然后抬起头,眼神锐利地盯着赵建华。

"老赵啊,咱们做亲家这么多年,我一直把你当亲兄弟。"

李国强的声音很沉,透着一股压抑的怒火。

"但是今天这事,我不得不来问个明白。"

他用手指着桌上的材料,声音变得更加严厉:

"你昨天跟美琴说你只有15万存款?"

赵建华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硬着头皮点点头。

李国强冷笑一声,从材料中抽出一张纸:

"那你能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吗?"

当赵建华看到那张纸上的内容时,整个人瞬间僵在了原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