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黑大校园,旧时光在步履间温柔苏醒; 一次陪伴,一场对话,让尘封的校史有了心跳的温度……
编者按:在奔腾的青春岁月里,每一段经历都值得被书写,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倾听。黑龙江大学全媒体中心全新推出《学子手记》栏目,为黑大学子和广大校友开辟一方自由抒怀、真诚分享的园地。
在这里,你可以记录求知的感悟、成长的波澜,可以描绘黑大校园的四季晨昏,也可以书写同窗师友的温暖瞬间。无论是深沉的思考、还是平凡日子里的细腻感触,都是我们期待收录的宝贵篇章。今天为您带来俄语学院校友工作志愿者杨鹏鄅同学的手记《听97岁老校友讲述母校年轻时的样子》。
作为俄语学院的一名校友工作志愿者,这个周末,我有幸承担了一项特殊而光荣的任务——陪同97岁的张克让校友“逛一逛”母校的校园。当得知老人是1949级哈外专时期的学子时,我心中充满了无限敬意和期待。了解校史的人都知道,“辉煌的哈外专”不仅在黑龙江大学的办学历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铸就了新中国外语高等教育的高地,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外语外交领域的杰出人才。 从那段光辉岁月中走来的老校友,会与今日的母校学子碰撞出怎样的故事?
初见张老先生时,我甚是惊喜。他无需家人过多搀扶,脊背虽有些微驼却身姿挺拔,眼神清亮得像盛着星光,开口说话时声音稳健有力,完全看不出已是近百岁高龄。那份精神矍铄的状态,瞬间让我觉得这场陪伴会格外有意义。
![]()
陪老先生逛校园时,我主动指着沿途的建筑给他介绍:“这边这栋是主楼,主要供外语类同学上课;四楼是俄语学院的教学地点,平时有同学在这里上早晚自习。”每说一处,老先生都听得格外认真,双手背在身后,眼神随着我的指引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建筑,时不时轻轻点头。
![]()
等我讲完,他便顺着话题打开了话匣子,语气里满是对当年的清晰记忆:“我们当年在哈外专,条件远不如现在,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学。我那时候拼着劲往前赶,最后还跳级进了37班。你知道吗?当时37班、38班,还有一个班我记不太清了,这三个班都是学校的重点班,能进去的都是下了苦功的学生。”说到这儿,他稍作停顿,又接着讲起后来的经历:“本来想着好好学完整个学业,可没想到,我才在学校学了一两年,就被国家抽调去了长春,做军工方面的工作。当时心里虽有对校园的不舍,但一想到是为国家做事,就立刻收拾行李出发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当年的热血与担当说得格外动人,我站在一旁静静听着,仿佛能看到年轻时的他,在课堂上埋头苦读、接到调令时坚定出发的模样。
走进校史馆,老先生的目光几乎立刻就锁定了“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展区——那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青春岁月,每一件展品都像带着磁石,牢牢吸引着他。他缓缓走到一幅人物照片前,脚步顿住,眼神变得格外柔和:“这是王季愚校长啊,当年她常来教室看我们上课,还会跟我们聊学习近况,一点架子都没有。”他指着照片里熟悉的角落,语速比之前快了些,眼神也亮得更甚,像是在照片里找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好多年没想起这么细的事儿了,看到这些照片,就像一下子回到了上学的时候。”我顺着他的指尖看去,照片里的老建筑朴素而庄重,再看老先生眼底的光,忽然觉得这些静止的画面,因为他的回忆而有了温度与生命力。
![]()
离开校史馆时,老先生回望了一眼展区方向,笑着对我说:“今天能看到这些老物件,想起以前上学的事儿,特别开心。你们现在的校园环境好,学习条件也好,要好好把握呀。”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校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与照片,而是一代代校友用记忆和青春焐热的时光。从前我介绍校史,只念得出“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是黑大前身之一”,直到今天才真正触摸到它的温度——那是老先生眼里的光,是旧时光里的课堂,更是一所学校跨越岁月、始终不变的育人初心。
文字 | 杨鹏鄅
摄影 | 张东民
责任编辑| 王思聪 孙晟伟 金松琦
二审 | 张笑雷
三审| 肖博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