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又起波澜,但这次不一样,谈判桌上没捞到实惠,印度转头就喊话“准备军事部署”,仿佛掀桌子成了谈判失败的标配。
而中国的回应也相当干脆,不再惯着,背后藏着的,不只是两国军队的对峙,更是印度在美印贸易摩擦中找不到方向的焦虑外溢,看似一场变境摩擦,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近一场原本颇有希望的中印边境会谈,最后却以“握不成手反掏出拳头”收场,印度代表团离开会议室没多久,印军高层就对媒体放风,说要“加强边境部署,必要时采取武力应对”。
话音未落,相关边境地区的哨所就进行了实兵演练,说白了,谈判没成,印度直接换了副面孔。
但让人意外的是,中国这次没有再走以和为贵的“老路数”,中方态度明确:边境问题不是威胁就能解决的,摊牌就摊牌,不惯着。
随后,西部战区迅速展开对等部署,甚至在几个重要高地进行了轮换演练,释放了极清晰的信号,不吃那一套。
其实,这并不只是一次边境小摩擦,印度的反应,多少有点“情绪化”,背后藏着的,是它在国际谈判桌上四面碰壁后的“出口”。
印度近年频繁在中印边境制造议题,一方面是想在谈判中抬高筹码,另一方面,更像是对国内不满情绪的一种“外向发泄”。
中印之间的边境问题并非新鲜事,但这种谈不拢就掀桌子的节奏,近几年越来越频繁,以前大家还能坐下来边吵边谈,现在印度却越来越像是在用边境问题做外交杠杆,只不过这根杠杆,杠得越来越吃力了。
其实这次喊话并不孤立,早在谈判前,印度媒体就已经开始造势,给谈判施压,有意思的是,印度的外交部门嘴上说要和平解决,军事系统却在不断加码,典型的左右不一。
印度过去几年总想在中美之间走钢丝,一边靠着中国市场挣钱,一边靠着和美国的准盟友身份提升国际地位。
但现在这根钢丝越来越细,越来越难踩平,尤其是2025年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美印之间的蜜月期迅速降温。
特朗普政府向来对贸易赤字极度敏感,印度的顺差一度被视为问题对象,美国说打关税就打,几乎不给缓冲时间。
这一刀砍下来,印度出口企业直接躺平,制造业信心一夜蒸发。在这种背景下,印度政府急需找一个突破口。
本想着中方能在某些领域让点步,好给国内经济找个缓和点,可惜,谈判桌上拿不出筹码,只能赌一把强硬。
但强硬这东西不是谁喊得响谁就赢,喊话容易,跟上的军费、后勤、舆论支持才是硬通货,中国对边境局势早有预案,既不主动挑事,也不怕别人挑事。
更现实的是,印度现在内部问题堆积如山,高失业率、通胀压力、农民抗议不断,莫迪政府如果不能在经济上有所突破,军事强硬就变成了一种姿态政治,看起来很有气势,实际上是给国内看的烟雾弹。
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看会更清楚。过去几年,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其实在不断微调,拜登时期还算温和,但特朗普回归后,贸易保护主义又卷土重来。
这种关税不是针对某一种商品,而是广撒网的打击方式,几乎让印度工厂无从下手,更糟糕的是,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始终薄弱,很多产品依赖中间环节,断一环就全线瘫痪。
美国一边打关税,一边推动印太供应链,看似是拉着印度走,实际上印度发现,自己只是个备胎而已。
于是,印度开始尝试回头找中国谈,但问题是,谈判桌上不能只有情绪,还得拿出实招,可印度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希望中国让步,而不是愿意自己调整。
比如在边境问题上,印度始终拒绝撤回部分前沿部署,却要求中方配合降温,在经济方面,印度希望中方扩大进口印度商品,但对中国企业投资印度却设限重重。
谈不成也就罢了,印度反手就喊军事部署,无非是想在外交上营造一种我们不怕中国的形象。
但实打实地看,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对印度来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断链的成本,印度承担不起。
而对中国来说,边境问题不可能成为谈判的筹码,更不可能在军事威胁下让步,中方这次的坚决态度,不只是回应边境局势,更像是在告诉印度,别指望靠掀桌子换来对话。
现阶段来看,印度的左右逢源策略越来越像一场独角戏,美国不再当提款机,中国也不做背锅侠,印度如果继续拿边境问题当外交武器,不但得不到实利,反而会陷入更深的战略泥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