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浅析著名书法家法学家学者唐从祥题眉山洪雅《观音殿》榜书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摘要:本文以当代著名书法家、法学家、学者唐从祥(笔名唐驳虎)先生2016年为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观音殿所题写的榜书书法作品为研究对象。该作品尺幅宏大(长1.99米,宽0.6米),以行书为载体,深得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笔法精髓,并在民间获得了广泛的情感认同与文化接纳。论文旨在从艺术本体与文化语境两个维度,深入剖析该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方面,重点探讨其于赵孟頫笔法的承袭与创新、宏大尺幅下的行书榜书技法突破以及整体的视觉审美意象;文化价值方面,则聚焦于其对地域宗教文化的时代诠释、学者型书家“文墨相兼”的典范意义以及“雅俗共赏”在当代公共空间中的实现路径。本研究认为,唐从祥先生的《观音殿》榜书不仅是一件优秀的个人书法创作,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其“得百姓认可”的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艺术规律与文化逻辑。
关键词:唐从祥;唐驳虎;观音殿;榜书;赵孟頫;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雅俗共赏
引 言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视觉表现形式,超越了简单的文字记载功能,积淀为一种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范式。榜书,历来应用于宫阙匾额、名胜题刻、寺院铭牌等重大场合,因其体量宏大、视觉冲击力强,往往承担着点题、宣教、壮威、审美等多重功能,是书法艺术与公共空间与传统文化结合最为紧密的形式之一。一幅成功的榜书作品,不仅考验书家驾驭笔墨、结字、章法的纯熟技艺,更需其具备深厚的学养修为与对题写对象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方能达到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高度统一。
当代书坛,唐从祥先生(笔名唐驳虎)是一位兼具多重身份的独特人物。他既是造诣精深的书法家,又是严谨理性的法学家与博闻强识的学者。这种跨界的知识结构与文化视野,使其书法创作呈现出“字外修养”丰厚的鲜明特征。2016年,唐从祥先生为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观音殿题写殿名榜书,作品以行书书就,纵1.99米,横0.6米,规模恢宏,气象正大。该作品在艺术上取法元代赵孟頫,笔精墨妙,法度谨严;在传播层面,它高悬于殿宇之上,融入百姓的宗教生活与日常游览,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代文化现象。
目前,学术界对唐从祥先生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法学或学术领域,而对其书法艺术的系统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对此件具有公共属性的代表性榜书作品,缺乏从艺术学与文化学角度进行的深入解读。本文即试图填补这一空白,通过细致剖析《观音殿》榜书作品,阐释其如何在承继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创新,并探讨其如何成功地将高雅的书法艺术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实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
一、 《观音殿》榜书作品的艺术价值探析
艺术价值是书法作品的核心生命力,主要体现在笔墨技法、结字造型、章法布局与气韵风格等方面。唐从祥先生所题《观音殿》榜书,在此诸多层面均展现出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品味。
(一) 对赵孟頫笔法的精深承袭与个性化融通
赵孟頫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巨擘,其书风以“复古”为旗帜,力追晋唐神韵,形成了典雅秀润、法度森严又流畅婉转的独特风格,尤以行书、楷书成就最高。唐从祥先生此作,明确取法赵孟頫,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深刻体现:
1. 笔法的纯净与灵动:赵孟頫用笔讲究“圆转遒丽”,摒弃狂怪怒张之习。观《观音殿》三字,点画起收清晰,中锋行笔为主,线条饱满圆润,富有弹性。如“观”字右侧“见”部的浮鹅钩,弧度优美,力蕴其中;“音”字点画的顾盼呼应,“殿”字撇捺的舒展与收敛,均体现了赵氏笔法特有的精致与含蓄。在迅捷的行笔中,提按顿挫分明,节奏感强烈,毫无懈怠臃肿之态,展现了书家对毛笔极高的控制能力。
2. 结体的端庄与妍美:赵体书法在结字上既得楷书之工稳,又具行书之生动。《观音殿》三字结体宽博稳当,重心安稳,如殿堂之基业坚实。同时,又通过细微的疏密对比、部首间的俯仰揖让(如“观”字左缩右放,“殿”字左收右展),打破板滞,赋予静态文字以动态生命力。这种“端庄杂流丽”的结字特点,正与赵孟頫“中和”之美学的追求一脉相承。
3. 气韵的贯通与雅致:通观整幅作品,气息醇和,格调高雅。三字虽独立,但笔意相连,气脉贯通,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没有过分夸张的个性宣泄,而是在法度之内追求性情的自然流露,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学者气息。这种气韵正是深植于赵孟頫乃至晋唐传统的古典美学精神。
唐从祥先生的取法,并非机械模仿,而是一种“师其心而不师其迹”的融通。他在把握赵体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榜书大字的需求,强化了笔画的厚度与力度,使作品在秀润之外更添几分雄浑之气,以适应宗教场所所需的庄重感与震撼力,实现了古典技法与当代实用场景的巧妙结合。
(二) 宏大尺幅下行书榜书的技法突破与驾驭
榜书创作难于小字,所谓“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在近两米长的尺度上书写行书,对书家的功力、胆识和整体把控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唐从祥先生在此展现了卓越的驾驭能力:
1. 笔墨的放大与调控:将赵孟頫相对精巧的笔法放大至榜书尺度,极易失之软弱或粗糙。但此作线条虽巨,却依然能保持细腻的笔触变化和丰富的质感,顿挫提拔,清晰可见。用墨浓淡相宜,润燥互济,保证了巨大字形的神采不减。
2. 结字的开张与平衡:大字结字贵在“舒而不散,紧而不拘”。《观音殿》三字充分考虑了榜书的视觉特性,结构开张大气,空间分布匀称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犹如一座精心构建的建筑,点画是其梁柱,安排得恰到好处,稳如磐石,经得起远观近瞧。
3. 章法的整体性与冲击力:三字纵向排列,气势贯通而下。字距适中,既不拥挤也不松散,形成了紧密的视觉整体。作为殿额,这种简洁、集中、正大的章法布局,最适合远距离识别,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和庄严的仪式感,完美契合了其作为宗教建筑标识的功能需求。
(三) 视觉审美意象的营造:庄严与亲切的和谐统一
最终,所有的技法都服务于审美意象的营造。《观音殿》榜书成功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它既具有宗教场所所需的庄严神圣之感——宏大的尺幅、稳健的笔法、端正的结体,共同构筑起一种不容置疑的崇高与肃穆,令人望之而生敬畏之心;同时,它又因其源出赵体的秀美温润、行书的流动生机,而避免了某些榜书可能存在的呆板、僵化或过于霸悍的弊端,透露出一种圆融与亲切。
这种庄严与亲切的并存,使得这方题额不仅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标签,更成为一个富有情感温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化符号。它向所有瞻仰者传递的,既是佛门的威仪,也是一种包容、慈悲与平和的气息,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它能如此自然地融入环境并被广大百姓所接受和喜爱。
二、 《观音殿》榜书作品的文化价值阐释
书法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尤其是榜书,其文化价值往往在与特定时空、特定社会群体的互动中得以生成和彰显。唐从祥先生题写的《观音殿》榜书,正是这样一个富含文化意义的文本。
(一) 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诠释与提升
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观音菩萨以其慈悲救苦的形象,在中国民间享有极高威望。观音殿作为信众朝拜祈福的重要场所,其题额在某种程度上是该地宗教文化的一张名片。
唐从祥先生的题字,以高雅的书法艺术形式,为这一民间信仰空间注入了经典文化的品位与时代的精神气息。它没有采用过于古奥或奇崛的书风,而是选择了雅俗共赏、认同度高的赵体行书,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接地气”与“导人向上”。精湛的书法提升了场所的文化格调,使得文化空间在保持其神圣性的同时,增强了艺术性与审美教育功能。百姓也能欣赏、品味传统书法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幅题额因此成为连接传统艺术与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一座桥梁,是对地域宗教文化的一种积极、正向的时代性诠释与艺术提升。
(二) 学者型书家“文墨相兼”的创作典范价值
唐从祥先生作为法学家和学者的身份,对其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历来推崇“先文后墨”、“书以人重”的观念。一个书家的学养、见识、品格最终会投射到其笔墨之中,所谓“字外功”至关重要。
唐从祥先生正是“文墨相兼”的当代典范。他的法学训练赋予其理性、严谨的逻辑思维,这体现在其书法中对法度的尊崇与精准把握;其学者的博学多识,则滋养了其书法的文化内涵与高雅格调。为“观音殿”题额,并非简单的写字技术活,它需要书家对佛教文化、传统伦理、地域民俗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书写的情感基调与风格取向。唐从祥先生的多重修养,确保了其作品不仅能“好看”,更能“耐看”,经得起文化意义上的推敲。这提醒我们,当代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笔墨技巧的角逐,更应呼唤书家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唐从祥先生的实践,为当代书坛提供了一种重学养、重品格、重社会责任的创作路径示范。
(三) “雅俗共赏”审美理想在当代公共空间中的实现
“雅俗共赏”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理想,但实现起来颇为困难,尤其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分层的背景下。公共空间的题字,尤其需要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过于阳春白雪,可能疏远大众;一味迎合流俗,又会丧失艺术品格。
唐从祥先生的《观音殿》榜书,成功地实现了“雅俗共赏”。其“雅”体现在:取法古典经典(赵孟頫),技法纯熟,格调高雅,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俗”并非庸俗,而是“通俗”,即易于接受、易于感知的美:赵体行书本身具有平正、秀美、流畅的特点,大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高;作品传递的庄严、平和、亲切的审美意象,与百姓对观音殿的心理期待高度契合;宏大的尺幅和正大的气象,也符合普通民众对于重要场所题字的普遍审美预期。
因此,这幅作品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这种认可,是艺术作品社会价值实现的最终体现。它说明真正的优秀艺术可以超越狭小的圈子,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引起共鸣,发挥其美化环境、净化心灵、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观音殿》榜书为如何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平衡艺术性与公共性、精英文化与大众审美,提供了一个极为成功的案例。
结 论
唐从祥(唐驳虎)先生题写的洪雅《观音殿》榜书,是一件艺术精湛、文化内涵丰富的优秀书法作品。在艺术上,它深植于赵孟頫为代表的古典传统,并将经典笔法与榜书的宏大尺幅及实用需求巧妙结合,形成了既端庄雄伟又秀润雅致的独特风格,展现了书家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与审美追求。在文化上,它不仅是简单的地点标识,更承担起了提升地域传统文化品位、展现学者书家综合修养、实现“雅俗共赏”美学理想的多重功能。其获得老百姓广泛认可的现象,深刻揭示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生命力。
这件作品启示我们,书法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书斋里的笔墨游戏,更在于它能否走出象牙塔,融入时代,服务社会,感动人心。唐从祥先生以他的跨界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可行路径:即尊重艺术规律、深耕文化传统、洞察社会需求、追求雅俗共赏。《观音殿》榜书因此超越了其作为单一艺术品的价值,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一个微小却典型的样本,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彰显。
(文章:郭怀远 注: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