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15日,中国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实行免签政策正式生效。
莫斯科飞往北京、上海的航班频频满员,圣彼得堡至哈尔滨的列车一票难求。
俄罗斯人来华数量同比增长惊人,部分热门旅游城市出现俄语路标和俄文菜单。
西伯利亚的东风
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城市街头,俄语交谈声此起彼伏,俄罗斯游客拿着手机地图寻找中餐馆。
霎时间黑河早市像是成了“俄语集会”,而中俄互免签证政策是两国关系深化的自然结果。
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3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这项政策基于2018年《中俄关于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共识,历经多年磋商终于落地。
它不仅促进旅游业,更是两国深化人文交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当然俄罗斯人来华热潮背后也是多重吸引力在发挥作用,汇率优势让俄罗斯游客在中国感受到强劲购买力。
中国相对较低的物价水平让他们的卢布更加“经花”。
从莫斯科到上海的直飞航班不过8个多小时,却仿佛穿越了两个世界,一边是欧洲风情的古老都市,一边是充满未来感的亚洲大都市。
来了为何不想走?
“关键这里到处都是机会!”
经济因素是留住俄罗斯人的首要原因,中国GDP总量是俄罗斯的10倍多,人均GDP也已超越俄罗斯。
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着俄罗斯专业人士和创业者。
而生活便利性成为另一大磁铁,24小时外卖配送、扫码支付、共享经济...
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的服务,对俄罗斯人而言几乎是“降维打击”。
文化亲和力也不容忽视,中俄两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相似的社会转型经历。
俄罗斯年轻人发现,中国文化既陌生又熟悉——共产主义记忆与现代化进程交织的独特氛围,让他们产生奇妙共鸣。
安全环境是中国另一张王牌,相比欧洲部分城市,中国大城市的低犯罪率让俄罗斯家庭感到安心。
人才流动新平衡
面对可能的人才流动,俄罗斯国内已出现讨论声音,《消息报》曾刊文指出。
“我们需要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条件,不仅留住本国人才,还要吸引中国人才前往俄罗斯。”
事实上,人才流动始终是双向的,数据显示,中国赴俄留学生数量近年稳步增长,莫斯科大学等高校成为中国学生的热门选择。
中俄两国正在创建一种新型互动模式——不是零和博弈的人才争夺,而是基于互补优势的人才循环。
俄罗斯人在华从事的行业正从传统的翻译、贸易向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领域扩展。
这种人才交流带来了显著的文化外溢效应,中国各大城市的艺术展览中,俄罗斯艺术家作品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俄罗斯芭蕾舞学校在中国多地开设分支机构,中俄合拍电影数量创新高。
专家认为,中俄互免签证背景下的人员流动,正在重构区域人才分布格局。
这种流动不是单向的“人才流失”,而是更复杂的“智力交叉融合”,最终将促进两国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未来中俄人员流动将更加频繁,不仅仅是游客,还有学生、创业者、艺术家、科学家...他们正在编织一张跨越欧亚的人才网络。
这场静悄悄的人才流动没有输家——俄罗斯人找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获得了国际人才红利,而两国关系也因此增添了坚韧的人文纽带。
人员自由流动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不再关于设立壁垒,而是关于创造吸引力。
这或许是中国在这场互免签证时代给出的最具启示性的答案。
信息来源:
光明网2025-09-16 20:38 中俄免签首日口岸客流火热 入境游市场迎来消费新热潮 光明网2025-09-17 07:12 对俄试行免签政策生效 中俄民众“双向奔赴”开启交流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