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仙桃的黄鳝工业化繁育基地(湖北农发集团供图)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日益完善,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不断提升,正加速向资产和营收“双千亿”迈进。
“湖广熟,天下足。”素有千湖之称的湖北,物产丰饶,美食遍布,自古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商品粮供应基地。
然而,湖北农业大而不强,缺少像“北大荒”这样的龙头企业,像“福临门”这样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的鱼米之乡需要领头羊和排头兵。2021年底,承担历史使命的湖北省农业发展集团(以下简称“湖北农发”)应运而生。
荆楚大地,骄阳似火。湖北农发的基地、车间里热潮涌动:近10万亩田地里稻浪翻滚,数以亿计“黄鳝宝宝”茁壮成长……
经过几年努力,湖北农发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日益完善,“一条鳝”“一只虾”特色产业矩阵发展壮大,从“一颗谷”延伸出“一滴油、一片药”,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不断提升。
今年上半年,湖北农发营收、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6%、22.3%,加速向资产总额、营收“双千亿”迈进。
从“小散种”到规模化
多元化丰富农产品供给
盛夏八月,走进恩施州利川市南坪乡大罗村,3000多亩连片田野翻滚着金色稻浪,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2023年亩产700多斤,今年预计过千斤。”大罗村村委会主任周中平介绍,山区育出高产稻,关键在于规模化种植这剂“良方”。
南坪乡是利川市的水稻主产区。过去,村民自育自种,投入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小散弱”收益低。2023年,湖北农发旗下的乡村振兴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乡投集团”)主动牵手南坪乡,在大罗村、南坪村共流转3300亩土地,把零散的土地聚起来,村企共建规模化种植。
乡投集团统一提供“泰优金华粘”“宜香优2115”等优良稻种,供应优质肥料,派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帮村民解决“种什么、怎么种、何时种”;村委会整合土地资源,组织村民耕种、除草、灌溉,实现家门口就业。水稻由乡投集团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
这一模式很快吸引了周边农民跟种。上百户农民在近5万亩土地上种下同款优良稻种,形成了“龙头带农户、一户带一片”的格局。
目前,乡投集团的规模化种植已延伸至全省,流转土地达8万亩,其中超过10%为撂荒地。该公司在武汉江夏、孝感云梦等地打造了11个优质稻种植基地,带动农民种植粮食近百万亩,让更多沉睡的土地变成了产粮沃土,夯实了全省粮食生产根基。
粮食不仅要种好,还要储备好。2018年起,湖北农发旗下的湖北省储备粮油集团十大储备粮基地均实现仓房准低温改造。炎炎夏日,武汉室外温度逼近40℃,但储备库粮仓内平均温度不超过20℃,比家里开空调还舒服。每一粒粮食都住上了“空调房”,最大限度保持大米的新鲜度。湖北省储备粮油集团董事长张从宇介绍,公司自主开发储备粮计划管理系统,出入库作业效率提升了30%,异常预警准确率达95%。
除粮食外,湖北农发还构建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
7月26日,满载23头优质西门塔尔牛的专用货车,从省粮油进出口集团好牛牧业襄阳石桥基地鸣笛启程,一路南下直抵澳门。好牛牧业襄阳石桥基地是湖北省唯一供港澳活牛出口基地,累计供应活牛近3万头。
生猪领域,生猪产能提升至250万头、年出栏100万头、年加工50万头;淡水产业,鲜虾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辐射养殖面积超350万亩;设施渔业,向北京、上海日供5万斤优质鲜鱼……近年来,湖北农发集团培育粮食、油脂、畜牧、水产、现代种业、果蔬、鲜食等核心产业,让大众餐桌更丰富、更营养美味。
湖北农发集团活牛供港首发(湖北农发集团供图)
从一粒谷到一片药
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
8月27日,湖北农发旗下的现代农业集团(以下简称“现代农业集团”)车间内,两条生产线高速运转。300多吨稻谷经过加工,变成了一袋袋精米,副产品油糠则被加工成了稻米油。
一颗谷变成一粒米、一滴油,现代农业集团深耕粮油全产业链。该公司拥有年处理稻谷20万吨、加工18万吨油糠、精炼20万吨油脂的产能,生产的“楚花香”牌食用油、江汉大米等产品畅销省内外,进驻全国各大商超、电商平台3000余家。
在另一个生产车间,不起眼的米糠经过精深加工流水线,摇身一变成为安神类药物谷维素的原料。该公司科创总监黎星星介绍,谷维素原料药已进入中试阶段,企业向生物制药领域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围绕湖北十大农业产业链,湖北农发整合资源,打造粮油、畜牧、水产、种业、果蔬、鲜食等重点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延伸拓展。
湖北生猪出栏量常年保持在4000万头以上,但产业大而不强、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地方猪种开发滞后、产品品牌不响等短板突出。
湖北农发旗下的畜牧集团董事长石萍介绍,公司在生物育种、精深加工、食品加工上下足功夫,联合科研院所改良肉质性状,培育出“楚襄黑猪”“零号土猪”等特色品种,抢占中高端市场。“零号土猪”收购恩施散养土猪进行加工和销售,“楚乡黑猪”品种瘦肉率达65.5%,瘦肉率在全国黑猪品种中占比较高。
目前,“零号土猪”在线上土猪产品市场的占有率超70%;“楚乡黑猪”已拿下港澳市场95%以上的份额。
此外,不断提升非养殖板块占比,饲料加工厂由1个增至3个,加工产能达60万吨,食品加工实现“从0到1”,打造年屠宰加工5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覆盖武汉市中心城区及黄冈、黄石、荆州等农业批发市场,日销量增幅达30%等。
如今,畜牧集团已构建起一条从育种、养殖到饲料加工、饲料原料贸易再到屠宰加工、终端零售的生猪全产业链体系。
在特色农业领域,省粮油集团携手湖北新莱克集团、北京信良记公司组建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形成集小龙虾苗种繁育、养殖、预制菜加工、冷链运输于一体的小龙虾全产业链。去年底与肥肥虾庄合作,在武汉市加快开店,打通小龙虾从养殖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从一粒稻到一只虾,从农田综合整治到种苗繁育,从种植、养殖、管理到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湖北农发集团精心锻造8条核心产业链。
2023年,湖北农发集团建设生猪、农事服务、数字贸易供应链等平台。其中,生猪供应链平台整合全省千余家生猪企业,线上交易额30多亿元,为企业提供贷款5000多万元。农事服务供应链平台注册用户达3.72万,辐射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累计交易额约2亿元。
黄鳝存活率从50%升至90%
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仙桃市西流河镇,全国规模最大的黄鳝工业化繁育基地,每年4-7月是繁忙的育苗期。生产车间内,催产、挤卵、授精、上架等工序有序推进,一粒粒形似“碎玉米”的黄鳝受精卵,经人工培育变身细针状幼苗,再转入培育车间继续生长。
黄鳝具有独特的“雌雄转换”特性,人工繁育极其困难。过去,养殖户只能年复一年地依靠捕捞野生苗养殖黄鳝。苗种的短缺,成为阻碍黄鳝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2023年9月,湖北农发与仙桃联合组建湖北黄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黄鳝育苗中心。随着2.6万平方米的恒温培苗车间投入使用,开启“黄鳝宝宝”工厂化繁育新阶段。
去年5月,湖北农发又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湖北省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突破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等技术瓶颈。黄鳝苗种存活率从50%升至90%,生长周期由三年缩短至两年。去年,仙桃黄鳝苗种人工孵化能力突破10亿尾大关,彻底打破野生苗依赖。
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关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湖北部分特色农作物与畜禽品种依赖引进,本土品种改良滞后,制约了产业竞争力提升。湖北农发旗下的种业集团牵头组建湖北省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自主选育28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湖北省审(认)定;与中国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高产抗病小麦品种6个,其中“垦麦58”连续两年刷新湖北省稻茬小麦单产纪录。
湖北农发集团旗下米来生物科技公司,研究人员正在对从鸡蛋中提取的营养物质进行检测。(湖北农发集团供图)
湖北农发旗下的米来生物科技公司,10多名米来蛋品研发青年科技攻关突击队队员,正将一枚鸡蛋的价值“吃干榨净”。该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条“蛋源功能性蛋白质生产线”,一吨鸡蛋中的蛋壳、蛋清、蛋黄被加工,提取出精制卵磷脂、免疫球蛋白、壳膜多肽等,最终用在护肤品、营养补剂等产品上。
一吨鸡蛋市场价约为5000元,但批量提取10多种营养物质,鸡蛋加工后的总价值可达原生态的1000倍。目前,武汉市蛋白及多肽技术研究中试平台已试产,在红安建设湖北省蛋品精深加工和生物提取项目,预计明年底投产。
“上半年,集团新增授权专利17项,完成3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湖北农发数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还深度参与洪山实验室、湖北时珍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开展技术合作。按规划,今年底将新增湖北省禽蛋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平台,完成8项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现代化,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
(支点财经记者 张宵祎 / 通讯员 龙建红 罗清卿)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