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北京西城区一栋老旧居民楼的3楼,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狭窄的走廊上。
7个身穿黑色西装的男人站在一扇锈迹斑斑的防盗门前,彼此交换着无奈的眼神。
他们是来自不同网贷平台的催收员,今天的目标是追回一个60岁老太太欠下的180万元巨款。
“张阿姨,开门吧!我们只是想跟你聊聊还款的事。”为首的催收主管陈峰敲着门,声音里带着职业化的耐心。
门内传来一阵悠闲的回应:“哎哟,你们都来了?我正煲汤呢,汤好了咱们再聊。”
陈峰愣住了,十几年催收经验,他见过嚎啕大哭的,见过破口大骂的,可从没见过这么淡定的债务人。
更离谱的是,这个债务人是个60岁的老太太,退休金每月不过3500元,却欠下180万元。
“张阿姨,您欠我们七家平台的钱,总共180万,您得给个说法吧?”陈峰提高了嗓门,试图施压。
“180万?我知道啊。”门内的声音依然轻松,“你们先等等,我把汤盛出来,咱慢慢说。”
七个催收员面面相觑,从彼此眼中看到了相同的疑惑:这老太太到底什么来头?
180万的债务压身,她怎么还能这么镇定自若?
他们哪里知道,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太太将彻底颠覆他们对催收的认知。
最终,七家平台的催收部门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这180万,怕是真要不回来了。
01
故事得从八个月前说起,那是个闷热的夏日午后,空气里弥漫着蝉鸣和饭菜的香气。
张兰英,60岁,退休前是服装厂的会计,退休后每天在小区凉亭里跟老姐妹们聊家常。
她穿着朴素的格子衬衫,头发花白但梳理得整整齐齐,退休金每月35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
这天,邻居小李急匆匆跑来,手里攥着手机:“张阿姨,您会用手机银行吗?我这个网贷搞不定!”
张兰英接过手机,屏幕上是某网贷平台的界面,显示7万元的授信额度。
她眯着眼研究了一会儿,熟练地点开申请页面:“这还不简单?身份证号填这儿,照片传这儿……”
不到一刻钟,小李的手机叮了一声:7万元到账。
小李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张阿姨,您太牛了!我折腾半天没弄成,您一出手就搞定!”
张兰英笑了笑,心里却像被点了一把火,7万元对她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更让她震惊的是,申请网贷竟然这么容易,点几下屏幕钱就到账了。
她回到家,盯着桌上的老照片,照片里是年轻时因没钱买新裙子而错过的舞会。
她喃喃自语:“要是当年有这钱,我也能风光一把。”
这念头像种子一样在她心里生根,她决定试试这“网贷的魔法”。
02
第二天一早,张兰英偷偷下载了那个网贷App,手指微微颤抖地输入身份信息。
屏幕弹出提示:“恭喜您,获批6万元授信额度。”
她瞪大眼睛,反复确认,生怕看错了,确实是6万元,可以随时提取。
“试试看吧。”她轻声嘀咕,点击提取6000元。
几分钟后,银行卡到账短信响起,张兰英拿着手机的手都在抖,不是怕,是兴奋。
这6000元对她意味着什么?可以给孙女买台新平板,可以换个好点的电磁炉,还能买身像样的衣服去参加老同事的聚会。
她走进商场,挑了条天蓝色的围巾送给老姐妹,谎称是“厂里发的纪念品”,心里却暗暗憧憬更大的可能性。
她甚至翻出年轻时的日记,写下“要让自己活得更精彩”的誓言,决心用网贷改变生活。
很快,她发现这只是个开始。
一周内,她像着了魔一样研究各种网贷平台,下载了七八个App,挨个尝试申请。
让她意外的是,七个平台都通过了审核,总授信额度高达40万元。
“这些平台都不查来查去吗?”她疑惑地自言自语。
事实证明,当时的网贷平台数据共享并不完善,张兰英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漏洞。
她开始像研究菜谱一样研究这些平台,哪个利息低,哪个免息期长,哪个提前还款没手续费。
她用小本子密密麻麻记下每个平台的规则,还画了张资金流转的图表。
她在小区凉亭里跟老姐妹吹嘘:“现在的年轻人啊,赚钱的门道还没我清楚!”
她甚至帮一位老友申请了1万元网贷,私下转走2000元当“手续费”,觉得自己像个精明的生意人。
03
张兰英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A平台的钱还B平台的账,再用C平台的钱还A平台的账,循环操作,资金就能一直用下去。
最初,她只敢动几千块,试探着操作,确认没问题后,胆子渐渐大了。
一个月后,她的操作金额从几千涨到几万,再到十几万,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她每天晚上都会打开电脑,更新自己设计的Excel表格,记录每笔借款的金额、期限、利率和还款日期。
这表格复杂得像个迷宫,连她儿子张志勇看了都头晕。
张兰英的生活也变了样,以前她为菜价涨两毛钱都要跟菜贩子磨半天,现在却大方得像换了个人。
她给孙女买了最新款的平板,给儿媳买了条金项链,还请邻居们去附近饭店搓了一顿。
她甚至资助了一个远房侄子开小超市,投了5万元进去,结果超市倒闭,钱打了水漂。
她嘴上不说,心里却暗自得意:“这点钱算什么,我还有更大的计划!”
小区里开始流传她的“传奇”,有人问:“张阿姨,你是不是中彩票了?”
她总是笑眯眯地回:“哪有彩票,我就是有点门路。”
她在社区组织了个“理财课堂”,教年轻人怎么申请网贷,还编了个“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
她甚至用网贷的钱放贷给邻居,赚点小利息,觉得自己像个“金融大鳄”。
04
三个月后,张兰英已经把七家平台的规则摸得透透的,表格里记录了上百笔交易的细节。
她像个操盘手,每天计算资金流转的最优方案,操作金额越来越大。
她开始用多个手机管理账户,每个手机对应一个平台,避免搞混。
有一次,她在夜市买了个二手手机,专门用来注册新账号,试图再多申请点额度。
结果平台风控更严,她没成功,心里却更兴奋,觉得自己在跟系统“斗智斗勇”。
张志勇来看母亲时,偶然发现茶几上摆着四部手机,皱眉问:“妈,你买这么多手机干什么?”
“帮邻居挑手机,买来试试。”张兰英随口撒谎,敷衍了过去。
但一个月后,张志勇看到母亲手机上的银行短信,彻底炸了。
“妈!这什么情况?一个月几百笔交易,进账出账几十万!”
张兰英起初还想搪塞,但拗不过儿子,只好坦白:“我就是借了点钱,没什么大事。”
“借了多少?”张志勇追问,声音都在抖。
“也就七八十万吧。”张兰英支支吾吾,语气却还带着点得意。
“什么?七八十万!”张志勇差点晕过去,“妈,你疯了?你哪有钱还?”
“我又没说不还!”张兰英梗着脖子,拿出她的Excel表格,“你看,我算得清清楚楚,从没逾期过!”
张志勇盯着表格,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公式让他头皮发麻。
他发现母亲的房间堆满了奢侈品的包装盒,从名牌包到高档化妆品,气得直跺脚。
“妈,你这是在玩火!这些钱哪是你的?迟早得出事!”
张兰英却不以为然:“我有我的计划,你别管!”
张志勇预感不妙,劝母亲停下来,可她态度坚决,丝毫不听。
他甚至偷偷翻看了母亲的小本子,发现她还计划再申请一家新平台的贷款,吓得一夜没睡。
05
张兰英的名气在小区里越来越大,她成了“理财达人”,连年轻人都跑来请教她。
她乐此不疲,教大家怎么填资料提高网贷通过率,还吹嘘自己的“投资眼光”。
有一次,她在凉亭里跟老姐妹们炫耀,说自己认识个“金融圈的大人物”,其实是她网上认识的一个“顾问”。
她还试着联系这个“顾问”请教如何突破平台限制,结果被对方骗了3万元“咨询费”。
她嘴上没说,心里却开始有些不安,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操作。
到年底,她的总授信额度突破180万元,实际借款也接近这个数字。
她甚至开始幻想用这些钱投资个小生意,比如开个咖啡店,让孙女以后能接手。
可就在这时,七家平台几乎同时弹出提示:系统维护,暂停借款。
张兰英以为只是暂时的技术问题,可三天后,提示依然没解除。
她的资金链开始断裂,原计划用D平台的钱还A平台的账,现在却完全没辙。
她独自坐在阳台,盯着手机上的逾期通知,第一次感到心慌,喃喃道:“这下麻烦了。”
周一早上,第一个催收电话打来:“张女士,您在我们平台的借款已逾期,请立即归还。”
“逾期?不可能!我从没逾期!”张兰英打断对方,语气却没了底气。
客服冷冷回应:“您三个月来用其他平台资金还款,这不符合规定,必须立刻清偿。”
张兰英的心沉了下去,她意识到自己的“完美计划”露出了破绽。
紧接着,第二通、第三通催收电话接踵而至,内容如出一辙:立即还清全部欠款。
她试图跟每个催收员谈判:“给我一个月,我一定想办法!”可对方毫不让步。
挂断电话,她瘫在沙发上,脑子里乱成一团。
她算了算,这些年套现的钱,一半用来维持资金循环,一半花在了吃喝玩乐上,还有一部分,她自己都记不清花哪儿了。
她翻出孙女的照片,想起当初为了给孩子买平板才开始借贷,心头一阵酸楚。
06
第二天,催收升级,短信像雪花一样涌来,催她还款。
第三天,催收员开始上门,第一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西装笔挺,语气还算客气。
“张阿姨,我们来谈谈还款方案。”年轻人站在门口,尽量保持礼貌。
“谈什么?我没钱!”张兰英靠在门框上,语气淡得像在聊天气。
“您在我们平台借了12万,连本带息得还15万。”年轻人翻开账单,试图让她正视问题。
“15万?”张兰英笑了,“我一个月退休金3500,你觉得我还得起?”
年轻人被噎得说不出话,按常理,债务人面对巨款要么崩溃要么筹钱,可她却理直气壮。
“您之前是怎么还款的?”年轻人试探着问。
“用别的平台借的呗。”张兰英说得云淡风轻,“现在借不了,我也没辙。”
她甚至拿出年轻时的照片和服装厂的荣誉证书,诉说自己“苦了一辈子”,暗示有“高人指点”。
年轻人被她的故事弄得有些动摇,怀疑她背后真有靠山,回去跟主管汇报时多了几分犹豫。
当天傍晚,门口又来了几个催收员,七个平台的人齐聚,场面堪称奇观。
陈峰注意到张兰英家门口的文竹和山水画,低声说:“这老太太不简单,咱们得小心点。”
张兰英却像没事人一样:“都别站着,进来喝杯茶,慢慢聊。”
陈峰代表大家开口:“张阿姨,您欠七家平台180万,您打算怎么还?”
“还什么?我没钱。”张兰英指着窗外,“钱都让风吹走了。”
催收员们傻眼了,这话听起来像耍赖,可她语气却认真得让人发毛。
她突然话锋一转:“你们这样上门合法吗?我可要录下来告你们骚扰!”
她真掏出手机开始录像,催收员们顿时慌了,忙说:“我们没威胁,只是协商。”
“协商什么?我说了没钱,要不你们去法院告我,我等着。”张兰英挑衅地一笑。
她甚至端出自己熬的红枣汤,硬要催收员们尝尝,弄得场面诡异又滑稽。
07
张志勇回家时,看到家里挤满催收员,脸都绿了。
“妈!这到底怎么回事?”他一把拉住母亲,气得声音发抖。
“你是张兰英的儿子?你得帮她还债!”一个催收员抓住机会,试图施压。
“凭什么?”张志勇比母亲还硬气,“她借钱我从头反对,现在让我背锅?想都别想!”
他摔门而去,留下催收员们面面相觑。
张兰英倒是淡定:“看见了吧,我儿子不管,你们还是省省心吧。”
她甚至搬出《民法典》,振振有词:“成年子女没义务替父母还债,你们查查法律吧!”
第一天的催收就这样无功而返。
接下来的几个月,张兰英家成了催收员的“打卡点”,每天都有人来“拜访”。
她非但不怕,反而像在玩游戏,买了本法律书,天天研究怎么应对催收。
有一次,她在催收员面前翻开书,指着条款说:“你们这叫不当催收,我可以投诉!”
她还偷偷录下催收员的对话,发给老姐妹们听,笑着说:“这帮年轻人,还没我会玩!”
邻居把她和催收员对峙的视频传到网上,标题“60岁大妈大战七个催收员”,一夜爆红。
视频里,她端着红枣汤,笑眯眯地跟催收员“讲道理”,让网友们看得目瞪口呆。
媒体记者闻风而动,跑来采访她。
面对镜头,张兰英侃侃而谈:“我没干坏事,就是借了点钱。他们愿意借给我,我为什么不借?”
记者问:“您不觉得这样做不道德吗?”
“道德?他们明知我一个老太太还不起,还给我180万额度,这叫道德?”张兰英反问。
她还说:“我年轻时省吃俭用,现在想享受享受,怎么就不行了?”
这番话让不少网友开始反思网贷平台的责任问题。
有网友发起众筹帮她还债,她却拒绝:“我不想欠人情,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但她收到一封匿名信,警告她“小心玩火自焚”,还提到她得罪了“大人物”,让她心生不安。
08
视频火了,催收员们压力倍增,舆论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陈峰组织七家平台开会,讨论对策。
“她就是在耍无赖!”有人气得拍桌子。
“可她耍得合法,咱们没辙。”另一个同事无奈地叹气。
“起诉她总行吧?”有人提议。
“起诉又能怎么样?她名下没什么值钱的财产。”陈峰皱着眉,翻出调查资料。
他收到内部邮件,说张兰英曾试图通过一家小贷公司再借10万,但被风控拦下。
他提议雇私家侦探查她的社交圈,可费用太高,其他平台没同意。
张兰英却变本加厉,给每家平台的客服打电话:“我是张兰英,你们什么时候告我?我等着!”
她甚至在电话里笑:“你们催收的套路我都摸透了,来点新鲜的!”
陈峰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180万的债务,愣是让一个老太太玩得团团转。
他私下跟同事说:“这老太太心理素质太强了,换谁早崩溃了。”
半年的拉锯战,七家平台的催收员都累得够呛,可张兰英还是那副不慌不忙的模样。
有一次,陈峰在小区门口看到她跟一个穿西装的男子交谈,男子递给她一个文件袋后匆匆离开。
陈峰想跟踪,却被人群挡住,心里更认定她背后有秘密。
09
半年后,七家平台下定决心联合起诉张兰英,准备用法律手段做最后一搏。
法院通知陈峰提供张兰英的详细资料,准备展开全面调查。
陈峰松了口气,觉得这事终于要结束了,暗想:“看你还能怎么狡辩!”
一周后,法院的调查报告送来了,厚厚一叠装在档案袋里。
陈峰召集其他六家平台的同事,围在会议室里,准备揭开张兰英的“真面目”。
“来,看看这老太太到底藏了什么秘密。”陈峰撕开封条,抽出资料。
前面几页都是老生常谈:姓名、年龄、住址、家庭情况,没什么新意。
有人催促:“快翻后面,肯定有大料!”
陈峰继续翻,翻到第八页时,手突然停住了。
他看到一份医院的诊断证明,抬头熟悉得让人心悸。
他揉了揉眼睛,确认没看错,脸色刷地白了。
“这是什么?”一个同事凑过来,语气里满是好奇。
没人回答,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七个人瞪大眼睛,盯着那几行字,像见了鬼一样。
陈峰的手抖得厉害,诊断证明从他手里滑到地上。
“不可能……”有人结结巴巴地说,声音都在发颤。
“我们完了。”陈峰瘫在椅子上,声音低得像在自言自语,“这180万,真要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