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气候变化,第一反应可能是飞机尾气排放。但你知道吗?真正“藏在海平面下的巨兽”其实是航运业。
2024年,全球商船队当年排放了约10亿吨二氧化碳。碳排放量庞大、监督机制滞后、替代技术进展缓慢,使得这个行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灰色地带。
大部分排放来自国际航线,真正能管得住的只有国际海事组织(IMO)。问题是,这个机构动作一向慢半拍。
直到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IMO)终于打破沉默,发布新一轮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50年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
风帆驱动技术没有停留在帆布+桅杆的时代,而是演化成了融合空气动力学、传感器控制、数字模型等多项前沿技术的系统工程。
目前为止全球风能航运技术主要分为四类:转子帆、硬翼帆、风筝帆和柔性帆。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转子帆技术。通过安装于甲板上的旋转圆柱体,借助“马格努斯效应”产生推力,辅助主引擎航行。
截至2025年初,全球已有约50艘船只配备风力辅助推进系统。这个数字在全球商船总量中只占极小比例,趋势却很明确。
欧盟也正在将海运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ETS),2024年起对航运公司征收碳排放费用。
这些系统能让旧船减排5%到15%,新船甚至能砍掉三分之一的排放。法国的“卡诺佩号”货船,就是靠风帆把火箭部件运去法属圭亚那,排放比普通货船少了三成。
但同样也有人担心,风能推进过于依赖天气,航程会受到影响,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
但现实情况是,现代风能推进基本作为辅助系统存在,真正的掌舵者还是主引擎兜底。但别小瞧这套系统,传感器和自动控制全程在线,能随时盯着风速和航向,动态调节角度和输出。
风能推进还有一个被低估的附带效益:减少水下噪音和螺旋桨对海洋生物的伤害。这在环保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风能系统增加了额外的“加分项”。
企业的决策逻辑也正在改变。过去,船东们更愿意投资能效系统、涂层技术或慢速航行等方式,因为这些改造直接降低运营成本。
随着碳排定价机制的推行,碳排放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一项研究指出,如果碳价达到每吨100美元,风能系统的回本周期将缩短至5年以内。对多数航运公司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投资周期。
一些大型航运公司如马士基(Maersk)和CMA CGM,已经开始布局风能与氨燃料的“混合推进船型”。
风能在这里不是辅助角色,而是构成主推进系统的关键一环。
过去几十年,关于航运脱碳的讨论集中在替代燃料、电动船、碳捕捉等前沿技术上,但忽视了风这种“零成本、零排放”的自然资源。
航运要想脱碳,靠的绝不是换一桶新油,而是能不能真正跳出“油罐子思维”,风能航运,就是这场变革的试金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