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自从腾达集团决定搞数字化转型,62岁的董事长李国强就为找人才急得焦头烂额。
他面试过不少名校高材生,可个个眼高手低,理论一套套,实际问题一问三不知。
前天,一个25岁的清华硕士陈泽宇走进会议室,简历上赫然写着“期望月薪12万”。
李国强皱眉暗想:“这年轻人胃口不小,值不值得看真本事。”
陈泽宇却胸有成竹,谈起项目经验头头是道,还说能帮公司省几千万成本。
面试尾声,李国强抛出个怪题:“唐僧师徒四人一马,非要裁一个,你选谁?”
陈泽宇愣了一下,回答却意料之外,会议室里瞬间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他不仅重新定义了问题,还让李国强想起了自己创业时的那股倔劲。
可就在录用前,陈泽宇接到一通电话,脸色大变,接下来的事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01
三天前的北京,朝阳区的华腾大厦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会议室。
腾达集团,一家从传统制造业起家的企业,正为数字化转型忙得焦头烂额。
年收入25亿的腾达,正面临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压力。
62岁的董事长李国强,这几个月为了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急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份财务报表,眉头紧锁。
“李总,明天上午有个清华硕士来面试,简历很硬,专业也对口。”秘书小赵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简历。
李国强抬头,接过简历,目光扫到“期望月薪12万”的字样,嘴角抽了抽。
“12万?现在的年轻人胃口这么大?”他摇摇头,想起自己30岁时在国企做技术员,一个月才拿800块,干活却从不含糊。
小赵笑着说:“这个叫陈泽宇的,25岁,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简历里还有好几个项目经验,感觉挺靠谱。”
李国强翻看简历,发现陈泽宇本科硕士都在清华,还拿过全国算法大赛金奖,开发过一个AI预测系统,模拟降低15%的企业能耗,这让他心里一震。
“又是清华的?上个月那个北大博士,理论讲得天花乱坠,一问实际问题就哑火了。”李国强语气里带着点不屑。
他想起那次面试,博士信誓旦旦要“颠覆行业”,却连成本控制的现实问题都答不上来,最后被他一句“回去再练练”打发走。
小赵补充:“陈泽宇有三年实习经验,还发表了两篇国际期刊论文,业内评价不错。”
李国强沉吟片刻,腾达急需一个懂技术、有大局观的人来推动转型,12万月薪虽然高,但如果真有本事,也不是不能谈。
“行,安排明天面试,叫上人事部的王丽和技术部的张磊一起。”他合上简历,暗自决定加个“非技术题”试试这小子的深浅。
02
李国强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村庄,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是村里的铁匠,母亲种地养家。
父母砸锅卖铁供他读书,他也没辜负期望,考上了省里的工科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
大学四年,他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成绩稳坐年级前三。
毕业后,他进了国企,从最底层的车间技术员干起,那会儿正赶上90年代初的改革浪潮。
同事们忙着跳槽下海,他却选择留下,夜里研究图纸,白天调试设备,硬是改进了三台老旧机床的效率,省下20万成本。
1993年,国企改制,李国强借了5万块,盘下厂里一个小车间,创立了腾达机械厂。
创业初期,日子苦得像黄连,没订单、没资金,工人差点跑光。
他至今记得那年冬天,客户拖欠货款,他冻得手脚发麻,还得骑自行车跑30公里去催账。
靠着技术过硬和诚信经营,腾达慢慢站稳脚跟,从十几人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几千人企业。
李国强常说:“那时候没钱,但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至今保留着第一台自制的机床,摆在厂区当纪念。
如今,互联网和AI的浪潮席卷而来,传统制造业的日子不好过。
李国强虽然年过六旬,但脑子不老,经常熬夜看行业报告,研究海尔的智能制造案例,感慨“再不转型,就得被市场甩下”。
他在一次行业峰会上,听某企业因盲目上马AI项目亏了3000万,暗下决心:“技术得为业务服务,乱烧钱不行。”
他最看重的,是能力和品格兼备的人才,学历只是锦上添花。
上个月,一个名校博士面试时夸下海口,却连供应链优化的基本逻辑都答不上,李国强直接挥手:“下一位!”
03
第二天上午10点,陈泽宇准时走进腾达集团的会议室。
他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衬衫熨得笔挺,领带简洁大方,气质沉稳又不失朝气。
会议室墙上挂着腾达30年的老照片,从破旧厂房到现代化生产线,记录着李国强的奋斗史。
陈泽宇目光扫过一张照片——年轻时的李国强在车间擦汗,旁边是台老式车床,他心想:“这老板估计是个硬茬。”
“陈先生,坐吧,简历我看过了,很不错,先介绍下自己。”李国强语气平淡,眼神却像在审视。
陈泽宇坐下,整理思绪:“李总,您好,我是陈泽宇,25岁,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本科主攻软件工程,硕士专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他顿了顿,继续说:“在校期间,我参与了四个企业项目,其中三个已经落地,效果还不错。”
他提到一个为快递公司设计的智能仓储系统,优化拣货路径,降低25%的操作时间,客户反馈直接提升了仓库吞吐量。
人事总监王丽插话:“能具体说说这些项目里你做了什么?”
陈泽宇从容回答:“第一个项目是为一家电商平台开发推荐算法,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提高了15%的订单转化率;第二个是为制造业客户做故障预测模型,减少了20%的设备停机时间。”
他补充细节,画出算法流程图,解释如何用LSTM模型预测设备故障,还提到参考了西门子的工业4.0案例。
技术总监张磊点头:“听起来挺扎实,你在项目里主要负责什么角色?”
“我从需求分析到算法设计,再到代码实现和部署,全程都参与了,相当于技术主心骨。”陈泽宇的语气自信但不张扬。
他回忆起一次项目调试,团队连夜改bug,他用三天时间优化了算法,硬是把模型准确率从85%提到92%。
李国强默默观察,这年轻人逻辑清晰,眼神真诚,不像是夸夸其谈。
04
“你为什么看中我们腾达?”李国强抛出关键问题,语气里带着点试探。
陈泽宇稍作思考:“李总,我很佩服腾达从一个小厂到行业龙头的历程,刚才进来的时候,我看了墙上的照片,30年的积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他提到查阅腾达的年报,发现库存周转率偏低,猜测是数据孤岛问题,觉得AI能帮大忙。
“更重要的是,腾达现在正在搞数字化转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想用我的专业知识帮公司走得更远。”
李国强微微点头:“那12万月薪,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陈泽宇神情认真:“我研究过北京的AI工程师行情,有经验的人才月薪在10-18万之间,结合我的项目经验和能力,12万是合理水平。”
他补充了一个故事:大学时,他拒绝了一家独角兽公司10万的offer,选择去一家制造厂实习,只为学点“接地气”的经验。
“更关键的是,我相信我能给公司带来的价值远超这个薪资,比如优化供应链,节省几千万成本。”
张磊有些惊讶:“这么有把握?”
“不是盲目自信,是基于分析。”陈泽宇说,“以腾达的规模,一个成功的数字化项目能提升20%的效率,节约15%的成本,算下来每年能省5000万以上。”
他引用了美的集团的案例,提到其通过AI优化生产,三年节省2亿成本,强调自己能复制类似成果。
李国强追问:“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技术过硬,学习快,最重要的是我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清楚,找到最优解。”
他举例,曾用“问题树”方法拆解一个跨部门项目,理清了30多个痛点,帮团队节省了两个月开发时间。
05
面试继续深入,张磊问:“AI在制造业能干啥?你怎么看?”
陈泽宇侃侃而谈:“AI在制造业的用处主要在预测性维护、智能调度、质量检测和供应链优化,但得因地制宜,不能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
他提到一个失败案例:某中小厂花500万上AI视觉系统,结果因数据质量差,系统形同虚设,浪费了一年时间。
“比如,腾达这种规模的企业,盲目上马AI不划算,得先从数据治理抓起。”
李国强问:“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是梳理数据资产,建数据地图;第二步定标准,建数据平台;第三步做系统集成;最后上AI应用,整个过程大概要15个月。”
他补充细节,建议用开源工具如Apache Kafka整合数据,预算控制在60万内,还提到参考了三一重工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张磊点头:“这思路挺清楚,预算和收益怎么算?”
“预算大概200万,分三阶段,预期收益是每年节省600万成本,提升25%效率,算下来投资回报率超10倍。”
陈泽宇提到一个试点计划,建议先在一个车间试跑,降低员工抵触情绪,逐步推广到全厂。
李国强暗自点头,但总觉得这年轻人回答太“教科书”,少了点生活的烟火气。
06
“陈先生,你有什么缺点?”李国强突然问,语气直截了当。
陈泽宇愣了一下,坦诚道:“我有时候太追求完美,会在细节上花太多时间,还有就是管理经验少,主要做技术活。”
他分享一个教训:一次项目因他反复优化算法,错过了交付时间,客户差点翻脸,后来他靠加班补救才挽回信任。
“那你怎么改进?”王丽问。
“我在学时间管理和优先级排序,尽量在质量和效率间找平衡;管理经验方面,我想多跟前辈学,也在看管理学的书。”
他提到读过李国强的采访文章,佩服其从车间到董事会的战略眼光,想学这种“接地气又高远”的思维。
“你来腾达,想在哪些方面提升?”张磊追问。
“第一是深入了解制造业,书本和实践差太远;第二是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第三是战略眼光,想从更高层面看企业发展。”
陈泽宇补充,他希望参与跨部门项目,学习如何平衡技术与业务,甚至想了解李国强当年的创业决策过程。
李国强心里加了几分印象,这年轻人有自知之明,不像上个月那个自吹自擂的博士。
07
面试进行了50分钟,陈泽宇表现得可圈可点,专业知识扎实,逻辑清晰。
突然,李国强话锋一转:“陈先生,换个话题,《西游记》你熟吧?唐僧师徒四人一马,要裁一个,你选谁?”
会议室气氛瞬间微妙,王丽和张磊对视一眼,知道李总这题不简单。
他们想起上回面试,一个候选人选裁猪八戒,理由是“懒散拖后腿”,被李国强当场否决:“你不懂团队。”
陈泽宇沉默几秒,开口:“这题表面是选人,实际在考我的价值观和决策逻辑。”
李国强微微一笑:“没标准答案,说说你的真实想法。”
“从功能看,每个人都有价值。”陈泽宇分析,“唐僧是精神领袖,定方向;孙悟空是技术担当,解决问题;猪八戒调节气氛,是润滑剂;沙僧踏实可靠,是稳定器;白龙马默默支持,保后勤。”
他补充,网上常有人说裁沙僧,因他“没亮点”,但他反驳,沙僧的低调是团队的基石,就像工厂里的老工人。
“但如果非要选,我觉得问题不在裁谁,而在谁做决定,以及为什么要裁。”
李国强眯起眼:“怎么说?”
“如果唐僧做决定,他裁谁都合理,因为他是领导;如果是外部压力,比如妖怪逼迫,团队应该一起想办法,而不是牺牲某人。”
陈泽宇联想到自己家的小厂,曾因资金链断裂裁员,父亲因此失业,他语气里多了分情感:“裁员伤的是人心。”
“更重要的是,这种假设可能有问题,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想怎么带团队突围,比如让孙悟空变身赚钱,猪八戒搬货,沙僧做服务,白龙马跑运输。”
李国强饶有兴致:“所以你不裁任何人?”
“对,我会重新定义问题,优化资源,开源节流,而不是一刀切。”陈泽宇眼神坚定。
他内心闪过父亲教他的话:“干活得有巧劲儿,不能硬来。”这让他更坚持自己的答案。
08
李国强突然问:“如果公司真遇到危机,必须裁员,你还这么想?”
陈泽宇毫不犹豫:“是的,裁员是最后的选择,企业真正的财富是员工,轻易放弃他们,就是放弃未来。”
他举例,华为疫情期间不裁员,反而加大研发,2022年利润增长12%,证明了员工忠诚的价值。
李国强眼神复杂,缓缓开口:“三年前,腾达也遇到过大麻烦,2020年疫情,订单掉了50%,资金链差点断。”
他回忆那段日子,每天接到银行催款电话,供应商堵在门口,员工人心惶惶,他甚至梦到工厂倒闭。
“那时候,高管建议裁员40%,说能省3000万,保住公司。”
陈泽宇安静听着,感受到李国强的沉重。
“我想了想那些老员工,有的跟了我20年,有的是一家三口都在腾达,裁员不只是数字,是一个个家庭。”
李国强提到一个老工人老张,疫情期间主动降薪,还组织同事优化生产线,帮公司省下100万。
“我抵押了房子,卖了收藏的字画,借遍了亲戚朋友,高管们也减薪60%,我们一起跑新市场,改进产品。”
他补充,那年他亲自去二线城市谈合作,睡过火车站,只为签下一单200万的订单。
“结果呢?”陈泽宇轻声问。
“我们不仅挺过来了,还更团结,2021年业绩创了新高。”李国强苦笑,“那段日子像地狱,但我告诉自己,我是几千人的依靠,不能倒。”
他提到员工自发加班,甚至有人放弃大厂offer,留下来共渡难关,这让他至今感动。
陈泽宇眼眶微红,没想到这个严厉的老板有这样的情怀。
09
“你的回答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李国强感慨,“但现实很残酷,有股东压力,有市场竞争,有意想不到的麻烦。”
他想起去年股东会,几个投资人逼他裁员换利润,他拍桌子说:“人没了,腾达还是腾达吗?”
陈泽宇点头:“我明白,但正因为现实复杂,才要守住原则,短期牺牲换不来长期发展。”
他回忆起父亲失业后,母亲每天熬夜做手工补贴家用,那份坚持让他更相信原则的力量。
李国强笑笑:“你这理想主义像年轻时的我,但管理得学会平衡,有时候妥协是为了更大的坚持。”
“比如呢?”陈泽宇问。
“那次危机,我没裁员,但关了三个效益差的分厂,停了四条不赚钱的线,这也影响了上百人的生计,但保住了大局。”
李国强补充,他亲自去分厂安抚员工,承诺帮他们找新工作,还资助了10个困难家庭。
陈泽宇认真听着,感觉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10
面试已超一个小时,气氛却越来越热烈。
“陈先生,你要12万月薪,凭什么觉得自己值这个价?”李国强直截了当。
陈泽宇深吸一口气:“李总,我不是为钱工作,钱只是价值的体现,我看重的是腾达的平台和机会。”
他想起大学时,同学都去互联网大厂,他却选了制造业,只为离父亲的梦想近一点。
“具体点。”李国强语气平静。
“市场行情上,北京有经验的AI工程师薪资就是这个水平;能力上,我有扎实的理论和项目经验,能独立挑大梁。”
他提到一次实习,独自优化了一个生产调度系统,帮客户省下300万成本,客户直接续签了三年合同。
“更重要的是,我的目标是三年内为腾达创造超过4000万的价值,12万月薪只是个小投入。”
张磊惊讶:“4000万?怎么算?”
“以腾达的规模,数字化转型做好了,每年能省6000万成本,增收8000万,我的薪资三年才432万,回报率远超10倍。”
陈泽宇补充,他分析过腾达的供应链数据,库存积压率高出行业平均10%,优化后能省2000万。
“你敢把这写进合同?”李国强盯着他。
“当然,我有这个信心。”陈泽宇眼神坚定。
他内心却闪过一丝压力,想起父亲的病床,暗下决心:“这工作得拿下,爸等着我。”
11
就在这时,陈泽宇的手机突然响起,他看了一眼,脸色一变。
“抱歉,可能有急事,能接个电话吗?”他语气有些急促。
李国强点头:“去吧。”
陈泽宇接起电话,低声说:“妈,啥事?手术费还差6万?医生说今天必须做?”
电话那头,他母亲哭着说,父亲突发心梗,医生警告再不手术可能有生命危险。
“妈,别急,我来想办法,爸现在咋样?”
“医生说心脏堵了90%,得马上做搭桥手术……”
陈泽宇脸色苍白,手微微发抖:“我知道了,你们等着,我马上去筹钱。”
挂断电话,他深吸几口气,强装镇定:“抱歉,家里有点事,咱们继续。”
他脑海里全是父亲教他修电路板的画面,那句“技术得为家服务”又响在耳边。
李国强察觉到异常:“家里出啥事了?急的话可以改天再谈。”
陈泽宇摇头:“没事,已经处理了,李总,咱们继续。”
但他额头渗出细汗,声音里藏不住一丝颤抖,王丽递了杯水,低声说:“别硬撑。”
12
面试继续,但气氛有些微妙,陈泽宇努力专注,回答却少了些锐气。
“最后一个问题,你来腾达,想干啥?职业规划是什么?”李国强问。
“我想参与数字化转型,尤其是智能制造和数据分析,这是腾达未来的核心。”
他补充,父亲在小厂干了20年,深知数据不畅导致的效率低下,他想改变这种现状。
“具体怎么干?”张磊追问。
“得从数据基础抓起,建统一平台,再优化流程,最后上智能化应用,预计18个月。”
他提出用低代码平台如Zoho Creator加速部署,参考了格力电器的转型案例,18个月效率提升22%。
“预算和收益呢?”李国强问。
“总投入约250万,分三阶段,第一阶段80万建数据地图,第二阶段120万做系统集成,第三阶段50万上AI应用,预期年收益8000万。”
陈泽宇提到,试点车间可先降低10%库存积压,半年内见效,逐步推广全厂。
张磊记录着,觉得这计划很靠谱,但陈泽宇的手机又响了一次,他看了一眼没接,脸色更白了。
他强压住焦虑,心想:“6万块,我得赶紧凑齐,不能让爸有事。”
李国强合上笔记本:“今天就到这,你表现不错,专业强,思路清楚,三天内给你答复。”
陈泽宇起身握手:“谢谢李总的机会,这次面试让我学到很多。”
他离开时,背影略显疲惫,在电梯里默默发誓:“爸,你等着,我一定行。”
13
送走陈泽宇,会议室只剩李国强、王丽和张磊三人,气氛有些沉重。
“李总,这人咋样?”王丽先开口。
李国强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沉默良久。
他想起自己创业初期,母亲生病时,他也曾为5万块手术费四处奔波,那种无力的感觉至今难忘。
“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他转过身,表情复杂。
“啥意思?”张磊不解。
“西游记那题,他的回答怎么样?”李国强问。
“挺好,角度新颖,体现管理思维。”王丽说。
张磊补充:“他不裁人的思路,像极了您当年的风格,讲原则,重团队。”
李国强摇头:“回答是精彩,但没答到我想听的点。”
他回忆起创业时,一个老员工为保工厂,主动辞职回家种地,那份牺牲让他至今愧疚。
“他以为我在考管理思维,其实我在看……”
李国强停住,眼神深邃,似乎在回忆什么。
“看啥?”王丽追问。
就在这时,手机铃声打破沉默,李国强一看,脸色一沉。
“是陈泽宇?”张磊猜测。
李国强接起电话,传来陈泽宇颤抖却坚定的声音:“李总,我想重新回答您那个西游记问题,我刚想明白了一些事,能再面谈吗?我有不一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