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无论儿子如何劝说,86岁的吉文英始终不愿搬回楼房。“早先幸福苑只有寥寥几间房,现在不一样了,要啥有啥,医生也专业。住在这儿,我不仅心里踏实,也觉得幸福。”她笑着说。
9月11日早晨6点,秋雨初歇。成武县孙寺镇刘王庄村幸福苑内,吉文英趁着雨停,拿起工具走进门前的“养生菜园”。茄子、辣椒、韭菜、萝卜……一片绿意中,她利落地割了韭菜,脸上始终带着笑意。“这一小片都是我种的,吃不完就送到助老食堂,大家一起吃。”她一手握着沾满雨水的韭菜,一手指着自己那片“承包田”,语气里满是自豪。
几把
一年多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以前,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比较简陋,村民看病得跑十几公里去县里或镇上。养老也缺乏专业的服务和管理,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都非常欠缺。”刘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力说。
改变,始于一位省派第一书记的到来。2024年1月,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派驻的第一书记赵云峰来到刘王庄村。他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留守村”:全村共450余户,常住人口不到900人,超过六成是老人和孩子,其中低保、五保户就有57人。“乡村振兴,绝不能落下最需要关怀的人。”赵云峰说。从那以后,他开始多方争取政策与资源支持。
没有大拆大建,刘王庄村选择的是整合闲置资源、活化现有空间的新路径。村里创新打造了“医养膳颐幸福综合体”,占地6000平方米,涵盖党群服务中心、助老食堂、幸福苑、乡村大舞台和医务室五大功能区。吉文英等一批体弱多病的老人,也从“偶尔来住”变为“长期安家”。
幸福苑里,20多间老年房整洁明亮,空调、独立卫生间、厨房、暖气一应俱全。院子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唱戏。“住这儿不花钱,还热闹,孩子在外也放心。”忙完农活,吉文英也凑上前去,欢声笑语融成一片。
不到7点,医生祝传丽已经打开了村医务室的门。“祝医生辛苦得很,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来了,很晚才回去。以前感冒发烧都得跑镇上,现在走几步就能看病。”正在输液的张秀芬老人说。她患病需定期输液,祝医生还经常上门问诊。
这间温暖无数村民心田的医务室,是由村里的旧党员活动室改造而成,设有诊疗室、药房和理疗房,配备两名医护人员,还与县、镇医院联动开展专家坐诊,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看病的愿望。“现在是小病不出村、慢病有人管、急病能转诊。”祝传丽一边诊疗,一边介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医养膳颐幸福综合体”还定期举办养生课堂、节日宴席、文艺汇演、乡村夜话等活动。“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就像一家人。”村民李丙存说。银发工坊、长者发屋、便民服务室等场所,也让老人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你来得不巧,要是赶到饭点,助老食堂里就会飘满饭菜香,热闹得很。”李丙存笑道。食堂每餐象征性收取两三元,逢节日或爱心捐赠时还会免费。为保障可持续运营,刘王庄村采取“政府支持+爱心捐赠+产业支撑”模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为老人提供营养均衡、口味适宜的餐食。
“我们做的,只是把党的温暖、社会的关怀,真正送到群众身边。”赵云峰说。雨过天晴,幸福苑里老人们的笑声越发响亮,仿佛正一点点勾勒出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图景。
菏泽日报 记者 马源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