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过年,一盘热腾腾的红烧肉端上桌,满屋都是猪肉香味儿,光是闻就能让人流口水。那时候的猪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炖一锅骨头汤,汤白味浓,喝上一口浑身暖和。
可如今买回一块猪肉,炖煮时总有一股怪味儿,有时候还带着点腥臊气,吃起来也不像以前那么好吃了。那问题来了,猪还是那个猪,怎么肉就不香了呢?是咱们的嘴变挑剔了,还是猪被“改造”了?
![]()
猪的品种确实变了,过去农村家家户户养的多是本地猪,像东北民猪、金华猪、太湖猪这些品种,耐粗饲、生长慢、脂肪含量高,所以肉质紧实、香味浓郁。但现在市场上主流的猪种是“洋三元”,也就是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和杜洛克猪杂交出来的后代。
这种猪长得快,6个月就能出栏,瘦肉率高,但脂肪含量低,肌红蛋白含量也少,自然就少了那种浓郁的肉香。而且,这些“洋猪”对环境敏感,容易应激,屠宰后肉质容易发酸,吃起来口感差,甚至带点怪味。
![]()
猪的生长环境和饲养方式也变了,以前猪吃的是剩饭剩菜、红薯藤、野草根,是真正的“杂食动物”。
而现在,猪吃的都是标准化配合饲料,成分主要是玉米、豆粕加添加剂。虽然营养均衡、长肉快,但这些饲料缺乏天然的风味物质,导致猪肉香味减弱。
再加上现在养猪场都是高密度养殖,猪一生下来就在铁皮棚里,没日没夜地吃料、长肉,根本没机会运动。这样的猪,肌肉纤维粗,脂肪分布不均匀,肉质松散,吃起来自然不如以前香。
![]()
再一个屠宰和运输环节也会影响肉质,以前杀猪都是现宰现卖,讲究一个“热鲜肉”。刚杀完的猪,肉质柔软,香味扑鼻。
但现在是集中屠宰、冷链运输,猪肉要在屠宰场经过排酸处理,再经过冷冻、解冻、再运输,整个过程下来,肉里的肌红蛋白流失、脂肪氧化,香味自然就淡了。
更别说有些肉在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异味增加。
![]()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消费者自身的感官变化,以前物资匮乏,顿顿吃白菜炖豆腐,突然来一块肥猪肉,自然是香得不得了,就算炸猪油剩下的“油滋啦”都是上等珍馐。
现在生活好了,天天大鱼大肉,味蕾都被“养刁”了,对食物的要求也高了。稍微有点腥、有点柴,就立刻觉得不好吃。这其实也是味觉疲劳的一种表现,并不是说现在的猪肉就一定比以前差。
![]()
也不是说现在的猪肉完全难以下咽,市场上还是有“老味道”的猪肉的,比如一些地方品种猪、黑猪肉、生态猪,虽然价格贵点,但肉质确实香。这些猪多是散养或者半散养,吃的是天然饲料,生长周期长,肉质自然好。
不过,这类猪肉产量少、成本高,普通家庭平时吃吃得起,顿顿吃就不现实了。
![]()
那有没有办法让普通猪肉也香起来呢?比如炖肉的时候加点料酒、姜蒜、八角、香叶这些调料去腥提香,或者用糖色上色、用酱油调味,都能弥补肉香不足的问题。
买肉时尽量选肥瘦相间的部位,像五花肉、肋排这些,脂肪多的地方香味也浓。也可以注意一下肉的颜色和质地,颜色鲜红、弹性好的肉,一般更新鲜、风味更好。
![]()
猪肉不咋香了,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整个产业链条变化的结果。从猪的品种、饲养方式,到屠宰加工、运输销售,再到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最终的味道。咱也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猪肉不好吃了”,而应该理解这些背后的变化,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真的怀念那种“小时候的味道”,也不是完全没辙。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高品质的猪肉,或者自己在家做点腌肉、腊肉,通过加工方式来提升风味。其实,很多老味道并不是消失不见了,而是需要我们花点心思,去重新找回它。
![]()
猪肉香不香,不只是猪的事儿,也是我们生活方式变化的缩影。时代在进步,生产方式在变,我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变。
也许未来的猪肉,会通过科技手段重新找回“香味基因”,也许我们也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找回那一口“慢火慢炖”的烟火气,您说是不?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