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全红婵在暨南大学的开学典礼视频,差点没认出她。
平时在跳水池边喊“我不怕”的小丫头,站在新生队伍里,头埋得低低的,刘海遮住了眼睛,同学凑过去跟她打招呼,她只会抿着嘴笑,手还紧紧攥着室友林珊的袖子。
去年东京奥运会,她站在10米跳台上,眼神里全是狠劲,裁判给满分的时候,她蹦着跳着扑进教练怀里,喊着“我做到了”;今年春天伤了腰,记者问她“怕不怕以后跳不了”,她梗着脖子说“大不了再练”。
可昨天在开学典礼上,她像只刚被放进新笼子的小猫,连走路都贴着墙根,跟“顶流运动员”的标签完全不沾边。
其实全红婵进暨南大学的事,上周就有消息了。
她选的是运动训练专业,院长是苏炳添——就是那个跑100米的“苏神”。
苏炳添说,对运动员学生,学校会搞“针对性培养”,比如把训练和课程结合起来,不让他们因为上课耽误训练。
开学典礼那天,全红婵坐在第一排,穿的是学校发的新生服,胸前别着刚领的校徽。
有同学凑过去要签名,她赶紧站起来,弯腰说“谢谢”,笔都拿反了。
后来她被选为新生代表上台,接过领导递的徽章时,手都在抖,台下同学鼓掌,她吓得赶紧鞠躬,差点摔了。
最有意思的是陈若琳问她的话。
陈若琳是她的教练,平时训练的时候对她特别严,上次全红婵偷懒,陈若琳直接把她的训练量加了一倍。
可昨天陈若琳跟记者说,全红婵报到那天,拉着她的胳膊说“教练,学校的饭好便宜啊”——全红婵算过,早上吃个包子豆浆3块,中午吃份盖浇饭12块,晚上喝碗粥加个小菜5块,一个月下来也就1500块。
她还跟陈若琳说:“等你有空来学校,我请你喝奶茶,学校门口的奶茶店才8块钱一杯,比外面便宜一半。”
陈若琳说,她当时听了差点笑出来——全红婵还是那个“小财迷”,小时候跟记者说“想赚大钱给妈妈治病”,现在还是想着“省钱”。
其实全红婵的“普通”,才是最戳人的地方。
她没有因为拿了奥运冠军就飘,反而更想做回“普通学生”。
她跟同学一起去食堂打饭,跟室友一起逛校园,甚至跟大家一起吐槽“高数好难”。
有网友说“全妹终于有机会做自己了”,可我觉得,她从来没丢过自己——她只是把“奥运冠军”的标签藏起来,露出了“18岁女孩”的样子。
据202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报告》(由《中国青年报》与某校园生活APP联合发布)显示,全国大学生月均生活费约1832元,其中伙食费占比约60%。
全红婵的1500元,比平均值低了18%,刚好符合她“节省”的性格。她跟记者说过,小时候家里穷,妈妈病了没钱治,所以她习惯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可就是这样的全红婵,还是被人骂。有人说她“镀金”,说她“进大学是为了混文凭”;有人说她“过气了”,说她“现在只能靠上学博热度”。
可他们没看见,全红婵每天早上6点就去操场训练,下午上完课还要去体育馆加练;没看见她跟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占座,没看见她帮室友带饭时,特意选了室友爱吃的红烧肉。
全红婵的“反差”,其实是面镜子。
我们总把运动员当成“英雄”,要求他们永远发光,永远赢,可他们也是人,也需要上学、交朋友、过普通生活。
全红婵的害羞,她的节省,她的“小财迷”,都是最真实的“18岁女孩”的样子,可因为她是奥运冠军,这些反而成了“新闻”。
说到底,全红婵的“普通”才是最珍贵的。她没有因为名气变得“特殊”,反而更想做回自己。
而我们需要学会的,是把“奥运冠军”的标签摘掉,看看她作为“全红婵”的样子——那个会害羞、会省钱、会跟教练撒娇的小丫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