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学历史但从不执于历史的花鹿不花。
有两件事儿,我在回家的路上想了很久,觉得还是想说两句。
第一个是这几天“预制菜的事儿”。
新华社发文提了四个问题:
第一,如何定义预制菜?
第二,商家使用预制菜该不该告知,如何告知?
第三,防腐剂、添加剂等安全问题如何监管?
第四,预制菜未来如何发展?
并且还尝试给出了答案。
比如,在如何监管防腐剂和添加剂使用的问题上,还引用了专家的话:
专家说相比预制菜,热锅现炒的菜肴也有问题。
因为“热锅现炒同样存在风险,如烧烤、油炸等过高温度增加致癌物含量,或是由于食材不够新鲜,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等。”
对预制菜的关切,不应只是针对预制菜领域,对那些堂食现炒、夫妻小店、苍蝇馆子等同样应加强严格规范管理。
新华社问得很好,专家的意见也很好。
但我觉得他们没有提出最关键的问题。
关键的问题应该是:
为什么大家会如此不信任“预制菜”?
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才能解释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老罗和西贝这次争吵。
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人无缘无故反对预制菜。
那问题出现在哪儿呢?
食品安全。
如果碗里的东西到底是“鼠头”还是“鸭脖”都说不清楚的话,大家还怎么相信“预制菜”呢?
如果那些放了2年的西兰花,放了29年的僵尸肉都还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餐桌上。
你让人们怎么放弃自己的基本常识,转而去相信专家的“科学解释”?
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
说句可能让人不高兴的话吧。
如果儿童餐的年纪比儿童年都大还是“符合标准”。
那这个标准不管是谁制定的,都应该被允许质疑,甚至就应该被掀翻抛弃。
不解决人们心中的困惑和顾虑,指望推行标准驯服大众,恐怕并不是最佳方案。
而我,当然旗帜鲜明坚决支持国家大力推广预制菜的决定,而且我自己也确实一直在吃预制菜。
但要让我从心里接受预制菜,需要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食品安全”公信力的社会重塑。
出台预制菜的标准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目前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可以参考的科学标准。
但如何让这些年被“鼠头鸭脖”和“地沟油”割伤的信任伤口恢复如初,是肉食者需要认真擘划和研究的真问题。
所以,窃以为新华社的预制菜四问真的挺好,但可惜并没有提出关键问题。
而我想说的第二个事情,是那个在成都玉石公园里自杀的25岁女孩儿。
我反复看了这个新闻,也想了很多很多。
但心里只有难过。
她留给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但依然能看出她的善良和无助:
“别害怕,我是自杀。我真骑不动了,本来想找人少、树不错、风景又好的地方,真走不动了。”
“实在走不动了”这几个字,让我从地铁口回到住处的几百米距离中泪如雨下。
我本来想写很多东西,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那就什么都不说了吧。
此刻,窗外狂风呼号。
有那么一刹那,我想回家乡去,就在家乡的大刘山里烧窑也挺好的。
至少那里有山,有月,有花,有风,还有儿时未竟的梦……
走不动了,那就停下来休息一下吧。
“人生苦不闲,得闲须从容。”
祝大家安好!
其实,经营一家小店也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