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格三两不为轻,七两二钱反为惊”,《称骨歌》此言是何讲究?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贵贱生来骨自轻,不须问得便知音。"
这句话出自一本名叫《称骨歌》的奇书,相传与唐代相师袁天罡有关。
袁天罡何许人也?他是能与李淳风合推《推背图》的一代宗师,不但精通相术,更是天文历法的行家。
在这本《称骨歌》中,有句话特别引人深思:"命格三两不为轻,七两二钱反为惊。"
按常理说,骨重自然是越重越贵,可为何说三两命不轻,七两二钱反而让人惊讶?




这看似矛盾的话语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道理?
话说大唐贞观年间,长安城中有位开茶馆的张三。
这张三也算是个有心人,听说城中有位袁先生算命特别准,便想去试试。
那日午后,张三来到袁天罡的府邸。
这府邸倒也不大,青砖灰瓦,门前种着两棵梧桐树。
"袁先生在家吗?"张三在门外喊道。
不一会儿,门开了,出来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袁天罡。
"施主找我何事?"
"听说先生有套称骨算命的法子,想请先生给小人算上一算。"
袁天罡打量了他一眼,请他进屋坐下。
屋内书香阵阵,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桌案上摆着各种古书。
"你把生辰八字说来。"
张三老老实实报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
袁天罡取出一本小册子,在上面写写算算。
过了片刻,他抬起头来:"你的命重三两一钱。"
"这是好是坏?"张三心里忐忑。
"骨诀云:'早年行船逆风行,晚来财帛亦丰盈',你这些年是不是做生意老是不顺?"
张三听得目瞪口呆。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他这些年开过好几家店,都是赔了本。
"那小人后半生如何?"




"现在你的茶馆生意怎么样?"
"最近倒是有了起色,客人不少。"
"那就对了,你正是转运的时候。"
从那以后,张三逢人便夸袁先生算得准。
很快,袁天罡的名声传遍了长安城,前来求卜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日黄昏,一顶华贵的轿子停在袁府门前。
从轿中走出一个锦衣男子,正是郡王府的李公子。
"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访。"
李公子一进门就拱手施礼。
袁天罡请他到客厅坐下,亲自为他沏茶。
"公子来找老夫,可是有什么心事?"
"实不相瞒,小儿今年三岁,想请先生看看他的命格。"
李公子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恭敬地递了过去。
袁天罡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孩子的生辰八字。
他拿起册子开始推算,手指在上面点来点去。
算着算着,袁天罡的神色变得有些复杂。
"如何?"李公子急着问。
"令郎骨重七两二钱。"
李公子一听大喜:"七两二钱?这可是大贵之命啊!"
可袁天罡却摇了摇头,没有接话。
"先生为何面有忧色?难道七两二钱还有什么不妥?"
"公子,你可知道骨重未必越重越好?"
李公子愣了:"这话怎么说?"
"我给人算命这么多年,见过各种命格的人。"
袁天罡放下茶杯,"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个樵夫的儿子。"
"愿闻其详。"
"那人命重恰好三两,按理说这样的命格多半一生劳碌。"
袁天罡说着,眼中露出敬佩的神色。
"可这个樵夫不一样,他有副菩萨心肠。"
"每天上山砍柴,遇到有难处的乡邻,总是能帮就帮。"
"有一年大旱,村里很多人家都断了粮。"
袁天罡的声音变得深沉,"这樵夫把家里仅有的一袋米,全分给了村中的孤寡老人。"
"那他自己呢?"




"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愿看别人挨饿。"
李公子听得入神。
"后来有一天,他在山上听到小孩哭声。"
"原来是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山中迷了路。"
"樵夫背着孩子找了一整夜,终于送回了家。"
"那孩子竟是当地知府的小儿子。"
"知府感念他的恩德,不但重赏了他,还让他到府中做事。"
袁天罡接着说:"后来知府发现此人品德高尚,能力也强,便一路提拔。"
"最终这个三两命的樵夫,做到了州牧的位子。"
李公子听得啧啧称奇:"三两命格竟有如此造化?"
"所以我常说,三两不为轻啊。"
袁天罡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可七两二钱..."李公子心中忐忑起来。
袁天罡沉默了片刻,又开口了:"我还算过另一个人的命。"
"那人骨重七两一钱,比令郎轻一钱。"
袁天罡站起身来,走到窗边。
外面的梧桐叶子在晚风中轻摆,发出沙沙的声音。
"那个七两一钱的人,生来就是富家公子,家财万贯。"
李公子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按理说,七两一钱已是极重之命,应该大富大贵才对。"
"可结果呢?"
袁天罡转过身来,神色凝重:"那人最后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而令郎七两二钱,比那人还重一钱..."
袁天罡看着李公子焦急的神色,缓缓开口:"这其中的道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