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架俄罗斯无人机在波兰领空被北约战机击落时,欧洲防务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这件事直接催生了欧盟的“无人机墙”计划,打算在东欧打造一个由传感器、卫星和人工智能组成的防御网络,不过这个计划从提出开始就争议不断。
有人觉得这是应对混合战争的创新之举,也有人怀疑它是不是又一个纸上谈兵的欧盟项目,接下来我们就从成本、合作和战略这三个角度,好好探讨一下这个计划背后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欧盟花数百万欧元建“无人机墙”,根本没法应对俄罗斯的廉价无人机战术。
毕竟俄罗斯早已将无人机作为军事战略核心,其廉价无人机群的战术,与北约成员国部署的精密防空系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
若仍依赖传统防御手段,数百万欧元的投入可能还是填不平这种成本鸿沟,让人觉得“无人机墙”可能刚建好就过时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计划其实正是为了解决这种成本不匹配的问题,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专家莱瑟就指出,欧盟必须找到更具成本效益的应对方案。
“无人机墙”不依赖复杂的军事技术,而是靠侦察无人机、传感器和AI来追踪目标,这样能减少对昂贵防空装备的依赖。
而且欧盟还打算投60亿欧元和乌克兰合作开发技术,要知道乌克兰在无人机实战方面经验丰富,这种合作能帮欧盟少走很多弯路。
所以这个计划不是在重复过去的老路,而是尝试用更聪明的方式来防御。
可能有人会质疑,欧盟成员国各有各的小算盘,“无人机墙”能真正落地吗?
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早就呼吁建防御系统了,爱沙尼亚年初就申请了资金支持,而德国最近才加入,想建一个从挪威延伸至波兰的屏障。
挪威更关心北极航线的安全,波兰则一心想守住陆路边境,各国的优先级差得很远。
更麻烦的是,这个计划若纳入欧盟下一期多年预算,要到2026年才能启动,到时候俄罗斯的战术说不定又升级了。
不过换个角度看,危机往往能推动合作,波兰无人机事件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示,“无人机墙”不是抽象的愿景,而是“可信防务体系的基石”。
其实在计划正式提出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比如爱沙尼亚计划将攻击型和侦察型无人机编入陆军旅,德国也在推进自己的防御计划。
10月初的哥本哈根峰会会重点讨论这个计划,虽然成员国之间肯定要讨价还价,但至少防务合作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这总比各自为战要好。
有人担心,欧盟搞“无人机墙”会和北约的“东方哨兵”计划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北约已经在增派战斗机和反无人机武器来加强军事存在了,欧盟再另起炉灶,会不会让指挥体系变得更混乱?
而且欧洲一直依赖北约的安全保护,现在突然要搞“独立战略手段”,能行吗?
“无人机墙”主要负责预警和监控,相当于整个东翼的预警网络,而北约的“东方哨兵”计划侧重火力拦截,两者正好形成“发现-打击”的完整链条。
但实际上这两个计划是互补的,“无人机墙”主要负责预警和监控,相当于整个东翼的预警网络,而北约的“东方哨兵”计划侧重火力拦截,两者正好形成“发现-打击”的完整链条。
冯德莱恩强调欧洲要有“独立的战略手段”,并不是要抛开北约,而是想弥补北约在持续监控方面的不足。
俄乌冲突已经证明,对付无人机这种灵活的威胁,既需要北约的重型武器,也需要欧盟这种更灵活的区域防御网络,这种双重保障反而能让欧洲的安全更有底气。
欧盟的“无人机墙”计划照出了欧洲防务的现状:有创新的想法,但也面临着成本、合作和战略上的各种难题。
它的成败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取决于欧盟成员国能不能真正团结起来,在2026年计划启动前拿出有效的行动。
虽然质疑声不少,但面对俄罗斯不断升级的无人机战术,欧洲确实需要这样的尝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