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在马德里连续两天举行经贸会谈,美财长在会谈后称,中方提出“非常激进要求”,但他最终没有完全拒绝该要求,而是说回国后要研究一番,美方不是不想拒绝,而是无法拒绝,因为手里的谈判筹码没有中方多。美国财长贝森特所说的激进要求到底是什么?中美马德里会谈,是否会成为中美经贸博弈的转折点?
据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达成的共识,自8月12日起,中美达成的90天关税休战协议,看似按下了经贸摩擦的暂停键。其中美方承诺继续暂停 24% 的对等关税,中方也同步暂停相关反制措施,但表面平静下实则暗流涌动。
而在本次马德里会谈前两天,美方突然将23家中国半导体、生物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试图通过极限施压掌握谈判主动权。
中方对此早有预判。 自中美斯德哥尔摩会谈以来,中方已构建起反制工具箱:一方面,通过稀土出口管制,让依赖中国原材料的美国军工和芯片产业承受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引导企业调整农产品采购渠道,将原本流向美国的大豆订单转向巴西、阿根廷。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出口额的一半依赖中国市场,这种结构性依赖成为中方博弈的关键筹码。
中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美马德里会谈前24小时,中方的反击如期而至。9月13日,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直击美方产业命脉。
模拟芯片领域中,美国企业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而中国市场贡献了德州仪器、ADI 等巨头近三成的营收。
初步证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美国模拟芯片在华销量增长37%,价格却暴跌52%,其中通用接口芯片倾销幅度达302.41%,栅极驱动芯片达458.51%,属恶意倾销。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仅针对40nm 以上成熟制程芯片,既避免 “全面脱钩” 风险,又传递出 “领域对等反制” 信号,即美方在半导体领域的限制越多,中方的反制就越精准。这种有限但有力的回应,成为贝森特口中 “激进要求” 的现实背景。
贝森特自称在会谈期间,他强调 “不愿牺牲国家安全”,但到首日会谈结束后,美方的措辞已明显软化,贝森特在谈到中方的“激进要求”时,竟然声称将予以研究。
这次会谈之后,双方不仅就 TikTok 问题达成框架共识,同意建立第三方技术审核机制,还在投资障碍削减、促进有关经贸合作上取得突破。
美方的妥协源于多重压力。国内层面,德州仪器等企业的游说团队警告出口管制可能导致中国市场份额流失;农业州议员担忧大豆对华出口情况将持续恶化。
国际层面,欧盟明确拒绝参与美方提出的 “对华关税同盟”,让美国构建多边施压联盟的计划落空。
这场马德里会谈的戏剧性在于,中方所谓的 “激进要求”,本质上是对美方长期单边制裁的系统性反制。从8月休战期的防御布局,到近日会谈前的精准反制,再到谈判桌上的成果落地,中方通过对时间窗口的精准把控,将美方的 “极限施压” 转化为自身的 “谈判主动权”。
当中方的 “激进要求” 遇上美方的 “无法拒绝”,揭示的不是谁输谁赢,而是全球化时代经贸规则正在重新校准,美方基于霸权思维的单边制裁越来越行不通,而中方主导的基于国际规则对等博弈正在成为新主流,中美在经贸领域博弈的转折点已经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