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动车新国标执行以来,“25km/h限速”就成了车主们热议的焦点。
半个多月过去,市面上能买到的新版电动自行车依然寥寥无几 —— 即便不少品牌车型已通过CCC认证,却仍未进入量产阶段,门店商家只能让消费者继续等待。而比“购车难”更让车主困扰的,是25km/h的限速标准。
01 新国标初衷:为何锁定25km/h?
从设计初衷来看,25km/h的限速设定旨在从根本上遏制非法解限速行为。以往,部分车主通过简单解码改装,就能让原本合规的电动车飙升至70km/h,极大地增加了道路安全隐患。
新国标从控制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入手,加入了多重防篡改设计。一旦时速突破25km/h,系统就会自动断电,从技术层面杜绝了“超标行驶”的可能性。
这些设计包括软件防篡改和硬件防更换等措施,真正实现了“一车一池一充一码”,让破解成为历史。
02 现实困境:25km/h到底有多慢?
然而在实际出行中,25km/h的速度让大量网友直呼“太龟速”。通勤距离稍远的车主感受尤为明显:原本半小时的路程,现在可能要多花十几分钟。
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缓慢的车速更让出行体验大打折扣。有用户调侃:“我这新国标电动车还没旁边自行车快!”
当前市场似乎只留给消费者“二选一”的空间:要么接受低速,选择无需驾照的电动自行车;要么考取摩托车驾照,选择速度更快、续航更长的电摩等机动车。
03 第三种选择:电轻摩“动态化管理”设想
正是基于这一矛盾,有专家提出了“第三种选择”——将电动轻便摩托车划出机动车范畴,实施“动态化管理”,归入非机动车阵营。
这一提议直指电轻摩的市场尴尬处境:目前主流电轻摩设计时速多在50km/h以内,在机动车道行驶时速度远低于其他车辆,安全性存疑;若驶入非机动车道,又会对自行车、普通电动自行车造成“速度压制”,形成新的通行风险。
但若这一提议落地,对车主而言无疑是“福音”:不用考驾照、无需买保险,就能合法骑上速度更快的电轻摩,还能避开部分城市的禁限摩政策,出行便利性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这能从根本上减少车主对电动自行车的改装需求——既然有合法的高速选项,谁还会冒险进行非法改装呢?
04 未来出路:在管控与需求间寻找平衡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不小差距。目前,专家“将电轻摩归入非机动车”的提议已被官方拒绝,落地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并非没有缘由。新国标修订过程中,虽然收集了大量用户关于“提高时速”的建议,但最终不仅没有上调标准,反而强化了防篡改功能。政策制定需综合考量道路安全、交通秩序等多重因素,不能单纯以“速度需求”为唯一导向。
不过,车主也不必完全失望。官方虽未认可“非机动车化”提议,但“放开电轻摩限制”仍有希望 —— 未来,若能允许车主在完成登记上牌、考取驾照、购买保险后,合规驾驶电轻摩上路,或许能成为平衡“速度需求”与“安全管理”的折中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