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新加坡近期高层密集表态引发国际关注,从总理黄循财“不从意识形态出发选边”的公开宣示,到国防部长陈振声“选边站就是靠边站”的明确警示,外界将其解读为“外交路线转向”。
但这样的解读实则忽视了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大国平衡”战略逻辑,而这一立场的强化,既是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坚守,也是小国在全球化变局中寻求生存空间的理性选择。
行动上的“铁哥们”
新加坡的国防部长陈振声,最近的行程安排得颇有深意,9月10日,他人在华盛顿的五角大楼,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赫格塞斯会面,这已经是自5月香格里拉峰会之后,两人的第二次碰头,气氛显得相当熟络。
然而就在这次华盛顿之行后,陈振声的下一个目的地却是北京,他计划参加香山安全论坛,这种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无缝切换的行程,本身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哑剧,充满了值得解读的信号。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加坡在此期间宣布的一个重大决定,将采购四架波音公司生产的P-8A“海神”海上巡逻机。
这笔交易,连同陈振声在美国的一系列言行,似乎在为一个老问题提供新答案,那就是新加坡到底站在哪一边?
有人说,这是新加坡精心设计的矛盾体,行动上紧紧拥抱美国,言辞上却极力保持中立,这种看似分裂的策略,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这个城市国家赖以生存的核心法则。
在实际操作层面,新加坡的安全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嵌入美国的印太军事网络中,这绝非空谈,而是由人员、装备和战略协同构成的坚实结构。
与美国的军事绑定
每年,都有一千多名新加坡士兵远赴美国,在那里接受高强度的训练,这种人员纽带是任何协议都无法比拟的,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军官的思维方式和作战习惯。
美方对此也相当期待,赫格塞斯就曾表示,他们等着未来接收新加坡的F-35战斗机飞行员来美训练。
同时,新加坡的装备采购的选择极具倾向性,当新加坡决定购买P-8A巡逻机,官方说法是为了替代自1993年就开始服役的福克50飞机,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装备升级。
P-8A是全球最顶尖的反潜巡逻机之一,选择它,就等于选择加入一个由美国主导的、遍布印太的空中反潜网络。
这个网络里的玩家,包括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甚至还有印度和新西兰,大家用着同样的装备,意味着可以无缝进行情报共享和联合作战。
在高层互信的表达上,双方也毫不掩饰,赫格塞斯在会谈中,毫不吝啬地称赞新加坡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友谊支点”,强调两国关系对区域稳定至关重要。
陈振声的回应则更为务实,他一方面重申新加坡支持美国在亚太地区扮演积极角色,感谢美国多年来为新加坡武装力量提供的训练支持,另一方面,他也曾坦言,各国对美国的安全承诺感到“鼓舞”,但更期待的是“实际行动”。
这种对话,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外交辞令,更像是盟友间的默契与期待,可以说,在硬件层面,新加坡的行动清晰、有力,它正用真金白银和人员投入,将自己的安全未来与美国的军事体系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嘴上的“不站队”
然而如果只看新加坡军事上的行动,那就太小看这个国家的智慧了,在另一面,也就是言辞和公开立场上,新加坡的领导层系统性地构建了一套“战略中立”的话语体系,用来对冲亲美行动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
这套话语体系的核心,就是“不选边站”,就在动身前往北京参加香山论坛前,陈振声明确地向外界传递了这个信息,他引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选边站就是靠边站”,并强调小国不是大国的代理人。
这番表态的分量非同一般,因为它来自一位军方背景深厚的国防部长,这表明,“不选边”并非外交官的权宜之计,而是渗透到新加坡军政两界高层的共识。
这种共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加坡的国家定位,新任总理黄循财曾有过一个广为流传的表述:“新加坡不亲华也不亲美,我们亲新加坡”,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新加坡一切外交行动的出发点,自身的长远生存利益。
在定义与美国的关系时,黄循财也用词谨慎,他将新加坡定义为美国的安全合作伙伴,而不是军事盟友,一词之差,却为新加坡的外交政策留下了巨大的回旋余地。
“伙伴”意味着合作,但“盟友”则可能意味着捆绑和义务,这套“软件”操作的背后,是深刻的经济考量。
新加坡不希望因为地缘政治的纷争,影响到与中国日益深化的经济合作,作为区域的金融和贸易中心,维持与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关系,是其经济命脉所系。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这种立场在东南亚地区并非孤例,环顾四周,除了少数像菲律宾这样依然坚定走亲美路线的国家,大多数东盟成员国都在采取一种务实、灵活、不选边的外交策略。
在俄乌冲突、巴以局势等热点问题中,多数发展中国家拒绝选边站队,转而以“问题导向”推动务实合作,这一趋势在东南亚尤为明显,东盟作为区域一体化组织,始终将“中心地位”作为战略目标,拒绝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
而新加坡的“不选边”表态,恰与东盟“印太展望”中“包容性”“开放性”的原则相呼应,共同构成对传统地缘政治逻辑的超越。
这种选择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小国可以通过精准的利益计算、灵活的外交手腕和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在大国竞争中占据主动,而非沦为被动棋子。
结语
新加坡的“战略自主”之路,本质上是对“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坚守,它不追求意识形态的“纯粹性”,也不沉迷于外交辞令的“姿态感”,而是以务实态度在复杂变局中寻找“确定性”。
这种选择既得益于其高效的治理体系和经济韧性,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中小国家生存逻辑的进化,在大国博弈的漩涡中,唯有锚定自身利益,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对于更多面临类似困境的国家而言,新加坡的经验或许提供了一种启示,真正的自主性,不在于“对抗”或“依附”,而在于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力。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