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岛,这条散布在中国台湾与日本九州之间的链状岛屿,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
从1372年开始,琉球与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维持了五百多年的宗藩关系,其官方文书使用汉语文言文,王宫建筑仿照紫禁城规制。
直到1879年,日本武力吞并琉球,将其改名为冲绳县。
二战结束后,琉球由美国托管,1972年美国将行政管理权移交日本,但琉球地位一直存在法理争议。
如今琉球民众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独立运动不断升温,对日本而言,一旦琉球独立,将是其不可承受之重!
琉球位于日本南端,连接东海与太平洋,从北海道到与那国岛的整条海上防线就此被切断,对日本意味着从地缘安全到战略纵深的全面削弱。
更不要说冲绳本身拱卫着日本西南方向,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军力投放点,一旦脱离日本控制,日本的安全、经济、外交全都会受到连锁冲击,算下来就是三千公里海疆直接“腰斩”。
二战结束后,美国托管琉球长达27年,直到1972年才根据所谓《冲绳返还协议》移交日本,但这完全是美日之间的安排,中国和其他战争当事国并未参与,因此在国际法上仍有悬而未决的争议。
日本国内对琉球的民族认同也并非铁板一块,尽管战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缩小冲绳与本土的经济差距,但经济模式对美军基地高度依赖的问题一直存在。
美军占据冲绳本岛约两成土地,驻日美军七成兵力集中于此,各类事故和冲突令当地反美情绪周期性爆发,曾经出现过争取琉球独立、自立的思潮,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多数冲绳民众支持。
对日本来说,琉球独立不仅削弱海防,南部海域安全形势也会全面恶化,其专属经济区和渔业资源会损失巨大,从经济安全、能源运输到外贸航路都会受到波及。
对美国而言,冲绳是第一岛链的核心节点,独立意味着美军的部署模式和遏制力必须重构,这涉及整个印太战略安排。
对于中国,琉球局势变化意味着东海和台湾周边的战略空间会被重塑,如果当地脱离日本和美军控制,可能直接改变东亚力量对比,但这类变化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国际博弈才可能发生。
回溯历史,战后民国政府曾有机会在对日和约筹备中争取琉球管理权,甚至与当地“琉球革命同志会”等组织保有联系,但在冷战格局和对美依赖现实下,并未将琉球收回当作现实政策目标。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支持冲绳“回归日本”的反美运动立场,也是基于反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
如今的地缘环境已不同,琉球问题被提起更多是舆论试探和战略牵制的手段,比如此前中国官方提及琉球王国历史,引发日本高层敏感反应,外媒普遍解读为这是在中日关系紧张、区域安全博弈加剧背景下的一种政治信号。
琉球若真有独立的苗头,必然是多方力量博弈的产物,而不会是单一民意推动的结果。
从内部条件看,冲绳大多数居民目前认同日本国民身份,不独立的比例过半甚至更高,不具备大规模分离主义的社会基础。
从外部条件看,日本和美国绝不会坐视冲绳脱离,一个握有行政实际控制权,一个掌握军事安全控制权,只要美日同盟存在,这个格局很难动摇。
琉球独立话题之所以被舆论频频翻炒,是因为它天然牵动东海、台海、南海甚至整个西太平洋的战略平衡,对各方来说都是可用的战略筹码。
对于日本,它是一道可能切断的防线;对于美国,它是一块不能松手的跳板;对于中国,它是一处可以在特定情势下提出的历史悬案;对于冲绳人,它则是现实利益与历史身份认同之间的拉扯。
未来,如果美日同盟因全球格局变化出现裂痕,或者冲绳长年累积的矛盾集中爆发,这个问题可能才会迎来真正的转机。
在这之前,琉球独立更像是一枚被多方搁置在桌上的筹码,何时拿起、如何打出,全看博弈局势的演变,而这一局的变量远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多。
对我们来说,关注琉球,不是为了挑动对立,而是在维护国家周边安全体系和争取战略主动权的过程中,把握一切可能影响格局的议题,无论这种可能性当下看起来多么遥远,这也是大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