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到2025年末“十四五”规划收官时,北京GDP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北京将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达到5万亿元的城市,标志着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5万亿:富可敌国的经济规模
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意味着什么?从全球视角看,这一数字超过了瑞典、比利时、泰国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20多个国家的GDP超过5万亿人民币(约7000亿美元),真正实现了“富可敌国”。
在国内比较,GDP超过5万亿元的省份只有11个,京沪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近三分之二的省域。放眼全球城市,GDP超过5万亿元的只有5个,包括中国上海、美国纽约、洛杉矶、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
京沪领先优势如何形成?
过去20多年间,北京和上海虽然一直稳居中国城市经济前两位,但对广州、深圳的领先优势并非一直如此显著。从历史数据看,上海于2006年率先突破万亿大关,北京于2008年跟进,而广州和深圳则到2010年才跻身“万亿俱乐部”。
两次经济普查显著扩大了京沪与广深之间的差距。2018年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中,上海GDP调增3332亿元,北京大增2786亿元,上修幅度接近10%。2023年的第五次经济普查中,上海再次调增4185亿元,北京大增3593亿元。这两次普查使京沪累计增加了6000-7000亿元的增量,而广深只有1000亿元左右的调整。
统计口径的调整是直接原因。2018年“四经普”将研发投入计入GDP,加上二三产业普查更为细致,科研服务和新兴产业发达的京沪成为最大受益者。2023年“五经普”则将自有住房以“虚拟租金”形式计入GDP,同时纳入数字经济普查,京沪在这两方面都相对发达。
产业支撑与发展动力
北京经济的强劲增长得益于其坚实的产业基础。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之首,保持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的增速。金融业虽然不在北京的传统定位中,但其金融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与上海处于同一水平。
北京的消费市场同样活力十足。预计2025年北京市场总消费将超过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将突破万亿元大关。潮玩、赛事、演唱会等新消费亮点层出不穷,2024年全市举办大型活动近2000场,平均每天就有5场活动。
城市竞争新格局
随着北京跻身5万亿行列,中国城市竞争格局正在重塑。目前中国内地共有27个万亿GDP城市,未来几年有望增加到30个。但这些城市间的经济梯度相当明显:5万亿的京沪,4万亿的深广渝,2万亿的苏成杭武,1.5万亿至2万亿还有6座城市,万亿区间更有10多座城市。
GDP前十强城市也将集体站上2万亿的新起点,这意味着中国头部城市的经济规模整体跃升。在最新的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北京、上海连续第十一年稳坐榜单前两把交椅,且综合得分大幅领先于排名第三的深圳。
广深能否再次迎头赶上?
短期内,广州和深圳的经济总量很难追上京沪。目前北京与深圳之间还差了一个东莞的经济体量。差距之所以拉大,既有行政级别、国家定位的悬殊,也有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差异。
北京拥有全国政治、文化、对外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等“四中心”定位,上海则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等“五中心”。相比之下,广州只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深圳则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些定位虽然远高于二线城市,但与京沪仍有明显差距。
然而深圳在细分领域已与京沪齐头并进乃至形成赶超之势。深圳已拿下工业、出口、市场主体、企业研发投入第一大市之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近日获批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这可能为深圳等城市注入新的制度红利。
未来竞争:科技创新定胜负
面向未来,全球地缘大变局之下,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天平开始倾斜。新一轮科技革命之下,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大产业正在崛起。这些产业将决定未来城市竞争的胜负,也是所有一线城市不能错过的机遇。
北京携5万亿之威,能否在科技创新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上海如何巩固其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广深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这些问题将决定中国城市经济的未来格局。随着北京跻身5万亿俱乐部,中国城市竞争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