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适口的餐食、一台随时可以取冷热水的饮水机、一套醒目清晰的导引标识、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区、一个配有卫生纸和洗手液的卫生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就医“小事”,却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贴心的“安排”。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健康报开设“医线微光”专栏,报道医疗机构中那些诊疗之外闪动着人文关怀光芒的暖心举措,倡导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环境布置、设施配套、餐食设计等就医细节。
病房里,术后5天的李大爷端起温热的粉浆面条,轻轻舀起一勺送入口中——无需费力咀嚼,绵软的面条便顺着喉咙滑下。李大爷连日来的满面愁容,终于被一抹舒心的笑容取代,他的术后饮食不适问题解决了。
“真没想到在医院还能吃到这么合胃口的饭,又软又好消化,吃下去整个人都暖和了!”李大爷称赞说,这碗“治愈”的粉浆面条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食堂专为特殊需求人群打造的“软烂窗口”。
术后患者和消化器官功能衰退的老人,饮食既要避免刺激肠胃、减少代谢压力,又要保障营养吸收、促进身体康复。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合适的餐食,2024年5月开始,河南省人民医院在营养食堂开设软烂窗口,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半流质饮食。蔬菜被制作成细腻的泥状,肉类炖得酥烂脱骨,杂粮粥熬到入口即化……每一道菜品都经过专业营养师的精心设计,在确保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做到“好咀嚼、易消化、温和不刺激”。
一碗看似简单的餐食,背后是医护人员对患者吃不下、咽不好、消化难痛点的精准捕捉,更寄托着祝愿他们早日康复的特殊心意。
软烂窗口
软烂窗口只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舌尖关怀”的一部分。吃饭这件“小事”,对患者和家属来说却是关乎就医体验的“大事”。
为了让不同健康状况、处于疾病不同阶段、饮食习惯不同的患者,都能在食堂找到量身定制的餐食,该院后勤保障部膳食科与医院营养科、第三方餐饮公司联合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特殊人群的精准化餐饮方案。
2019年开设的“少数民族窗口”,传递着尊重与包容。一碗热腾腾的清真牛肉面,一份清爽的素什锦,不仅满足味蕾,更让不同民族、信仰的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尊重和安心。同一年,24小时窗口推出,为错过系统订餐、餐厅堂食时间的患者和家属,提供订餐及免费配送服务。
低盐低脂窗口
2023年,照顾慢病患者饮食要求的“低盐低脂窗口”开设,专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定制“三低一高”(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餐食,让健康餐也有滋有味。
同时,餐厅还提供标准糖尿病膳食、妊娠糖尿病膳食、糖尿病膳食过渡餐、低碘膳食、低铜膳食、产后月子餐等。2~28元的价格区间,40余种特色餐食,保证了患者特殊治疗期间的营养支持。
特色膳食服务开展以来,累计服务达6万余人次。暖心的舌尖服务,离不开坚实的后勤保障。
全链条严控品质。从食材的严格筛选采购,到烹饪过程的标准化操作,再到配送环节的时效与保温,全程严密监控,确保送到患者手中的每一口都安全、营养。
丰富的菜品
常态化“听您反馈”。在餐桌上张贴、在订餐小程序里嵌入满意度调查表,倾听患者和家属的每一条反馈,不断优化菜单、丰富口味、精进细节。
爱心餐传递“无价温情”。对于有困难的患者,医院2024年全年供应“免费爱心餐”2466份。
不仅如此,每年春节和中秋节,医院都会对住院患者、节日值班的医护人员、值班的第三方服务人员免费发放“爱心水饺”和“爱心月饼”。2024年春节发放“爱心水饺”4355份,中秋节发放“爱心月饼”23453份。
在门诊东西区、急诊留观区、手术家属等候区、视光学中心等区域,医院设立了多个醒目的免费饮水点,长年提供矿泉水,夏季,还全天候提供凉茶和绿豆水。
将关怀融入就医全流程的细微之处,医者仁心就这样从诊疗延伸至舌尖。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张晓华 通讯员 史尧
图:河南省人民医院
编辑:张昊华 于洋
校对:杨真宇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