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喝补气,晚上喝养阴”,此说法乍一听似乎颇有道理。然而,西洋参片究竟何时饮用为宜?这背后真有如此简单的规律可循吗?
不少中老年人每日坚持泡饮西洋参片,笃信越早饮用越滋补,甚至有人空腹服用,饭前饭后都不落下。可长期如此,非但胃口变差、睡眠质量下降,还感觉愈发疲惫。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在门诊中,医生常被患者追问:“西洋参到底怎么吃才对?”有的老年人坚持十数年如一日地泡水饮用,结果血糖不降反升;有的患有失眠、心悸的人,选择在晚上饮用西洋参,却越喝越难以入眠。
看似普通的一片参,若饮用时间、方法有误,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西洋参虽是“补气养阴”的良药,但并非人人适用,也不是随时都能饮用的。
事实上,西洋参的功效早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便有记载:“西洋参性凉,补而不燥,养阴生津。”这与人参的温热之性截然不同。在中医理论里,西洋参更适合“气阴两虚”之人,而非“单纯虚弱”者。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身身体的寒热虚实,盲目进补,效果自然难以理想。
从现代医学视角来看,西洋参含有人参皂苷、多糖、生物碱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疲劳、抗氧化等功效。但这些功效的发挥,离不开恰当的时间和方式。研究发现,西洋参中的某些成分在早晨服用时,对机体的激活作用更为显著;而晚上服用,则可能干扰神经系统的抑制状态,影响入睡。
此外,还有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胃肠功能。许多老年人本身脾胃虚弱,若空腹直接服用西洋参片,反而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引发反酸、胀气、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因此,医生建议,饮用西洋参的最佳时间是在饭后30分钟左右,且早上或中午时段服用效果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西洋参虽好,却并非“万能参”。在日常门诊中,医生常常见到一些患有高血压、失眠、消化不良、胃寒等症状的患者,因误信“西洋参养生”,结果病情加重。比如,西洋参性凉,若体内阳虚、脾胃虚寒之人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腹泻、乏力、四肢冰冷等症状。
从流行病学研究来看,在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5%存在不同程度的“气阴两虚”体质表现,如口干咽燥、疲倦乏力、动则气促等。这类人群适当使用西洋参确实有益,但需强调的是,“适当”并非“天天喝、多多益善”。一次用量控制在2 - 3克为宜,切忌长期大剂量使用,否则可能导致机体平衡失调。
医生还指出,西洋参片泡水也有讲究。高温水容易破坏其活性成分,建议用60 - 80℃的温水冲泡,静置5 - 10分钟后饮用,且可反复冲泡2 - 3次。同时,不要与茶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同饮,以免影响吸收。
在当前社会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慢病管理、健康养生成为老年群体的核心关注点。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老年人群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西洋参作为中药养生的代表之一,其科学使用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体现了中医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合理应用。
结合医生多年的临床经验,建议老年人在使用西洋参片前,先明确自身体质,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施用。
同时,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胃炎、失眠症等慢性病的人群,应谨慎使用西洋参,避免与正在服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有研究指出,西洋参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服用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以免血糖波动。
关于西洋参的应用,并非仅限于泡水饮用。近年来,医学界对其“多途径摄入”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如西洋参粉、胶囊、煎剂等剂型,在不同人群中展现出多样化的使用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合时、合量、合体质”始终是用参的三大原则。
总而言之,西洋参虽为珍贵滋补品,但若用法不当,不仅无法养生,反而可能损害健康。医生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切勿盲目跟风、图一时之补,而忽视身体的真实需求。科学、理性的健康观,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西洋参虽补,但补要有度,用要有方。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赞、评论并转发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让更多人了解西洋参的正确服用方法。#西洋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