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邓立武,中西医结合肾病领域的主任医师,曾赴英国贝尔法斯特赫伯医院交流学习。这些年我一直用中西医协同疗法攻克各类疑难肾病,尤其对慢性肾衰竭这类难治病,始终坚信 “西药控症 + 中药调本” 能帮患者延缓病情。慢性肾衰竭治疗不可偏废,西药需精准控制基础病与毒素指标,中药需辨证调理脏腑失衡,二者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延缓肾衰进展。今天就想通过甘肃柳先生的案例,跟大家说说我们是怎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帮他降肌酐、稳肾功能的。
甘肃的柳先生今年 54 岁,8 月 14 日第一次找我看诊,刚见面他就拿着检查报告急得直搓手:“邓医生,你看我肌酐都 979μmol/L 了,是不是快透析了?” 我先安抚他别慌,仔细看了报告 —— 除了肌酐高,血压 150/95mmHg,再结合他说的症状:每天浑身没力气,两条腿肿得按下去一个坑,吃饭没胃口,晚上起夜要 3-4 次,还总觉得怕冷,脸色也黄黄的。追问病史才知道,柳先生有 10 年高血压,之前没规律吃药,有时候觉得头不晕就停了,这才慢慢伤了肾。从西医角度看,他这是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前期)、高血压肾损害”,得先把血压稳住,再纠正体内的毒素蓄积;从中医辨证,他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加上乏力、怕冷、水肿这些症状,明显是 “脾肾两虚、湿浊瘀阻”,得用温肾健脾、活血泄浊的方法调治。
我给柳先生制定的方案是中西医结合:西药方面,用缬沙坦把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再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避免酸中毒加重肾损伤;中药则用我临床常用的 “健脾益肾泄浊方”。
具体药材和克数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丹参、川芎、泽泻 、车前子(包煎)、附子(先煎)、肉桂(后下)等十几味中药,每天 1 剂,水煎 400ml 分早晚温服。
注意:因每个人的病因病机体质不同,中西药治疗须由执业医师辨证施治并开具处方,患者不可擅自抓药服用,以免贻误病情或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这个方里,黄芪、党参、白术能补气健脾,山药、山茱萸、熟地黄、附子、肉桂能温肾益肾,丹参、川芎活血通络,泽泻、车前子利水泄浊,把 “补” 和 “泄” 结合起来,既补脾肾的虚,又清体内的浊毒,正好对着柳先生的病机。
9 月 1 日柳先生二诊时说:“邓医生,我感觉有力气了,晚上起夜就 1-2 次,腿也没那么肿了!” 我赶紧让他复查,结果肌酐降到了 912μmol/L,血压 135/85mmHg,确实有效果。不过他说还是有点没胃口,我就在原方里加了陈皮、砂仁(后下),帮他理气和胃。到了 9 月 13 日复诊,柳先生的变化更大了 —— 水肿基本消了,吃饭能吃一碗半,晚上能一觉睡到天亮,复查肌酐直接降到 849.6μmol/L,血压稳定在 128/82mmHg。
他拿着报告反复看,眼圈都红了:“没想到能降这么快,这下不用怕透析了!” 其实这效果不是偶然,西药帮他稳住了血压和内环境,没让肾再受额外损伤,中药则慢慢调理他的脾肾,让身体自己有能力排浊毒,两者配合才能让肌酐稳步下降。这里也得跟大家说句实在话:像柳先生这样的情况,只要早干预、方法对,哪怕到了尿毒症前期,也能把病情稳住,不用过早焦虑透析的事。
不过有几点注意事项,我必须跟柳先生说清楚,也跟大家提个醒:一是方里的附子一定要先煎 30 分钟,降低毒性,千万不能直接跟其他药一起煮;二是服药期间得严格低盐低脂饮食,每天盐别超过 2g,咸菜、腊肉、肥肉这些都别碰,不然会加重肾负担;三是要定期复查,像柳先生这样的情况,每 2 周查一次肾功能,每月查一次电解质,根据指标调整药量,不能一直吃一个方子不变;四是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加重、尿量突然变少、胸闷气短这些情况,得马上停药来医院,别硬扛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