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双线作战”,既实名举报杭州市上城区法院,又宣布明年全面启用“娃小宗”商标,看似突兀,却是同一张棋盘上的两步险棋:一步法律“将军”,一步商业“换壳”,同时在“确权”与“去风险”两条战线上押注,目标只有一个——把父亲留下的娃哈哈写进自己的名下,不再等到“晚节不保”的那一天。
1. 案件卡壳,股权可能“黄”
宗馥莉已继承宗庆后29.4%股份,但另有24.6%股权由职工持股会掌握,一旦退休员工推翻回购协议,重新确权,宗小姐手里的表决权将跌破30%,随时可能被占股46%的国资联合职工会“架空”管理层。上城法院受理部分职工的诉讼申请,却一再延期审理,时间每拖一天,不确定性就放大一分,宗小姐“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索性向最高法“递状子”,摧法院加速进程。
2. 舆论逼宫,争夺“程序正义”
实名举报把原本局限于法庭的争议推向全国聚光灯,既给地方法院施加程序压力,也向外界释放依法维权的信号,对冲三位“同父异母弟妹”在香港、杭州同步发起遗产诉讼带来的压力。在法庭之外先赢舆论“陪审团”,典型的“以打促和”。
3.为商标权旁落风险“留后手”
娃哈哈387件商标原属集团公司,宗小姐曾想转到自己控股的宏胜集团,被国资方紧急叫停,在判决之前,老商标随时可能被法院冻结甚至重新确权。与其“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启用新商标,宏胜集团已抢注“娃小宗”“宗小哈”等近似商标,产品外观、配色与老款高度接近,看上去“似曾相识”,渠道端平滑切换,最大限度保留品牌资产。
4.掌控渠道、产能和配方权
宗馥莉在2024年关停了18家与老臣或弟妹关联的分厂,把订单大量外包给今麦郎等代工企业,自建18条新线,员工合同被要求改签到宏胜系。当法院把“娃哈哈”商标判给国资时,宗小姐依旧掌握“生产+渠道+供应链”,只要贴上“娃小宗”标签,就能继续卖货,实现“换标不换水”。
5.为潜在IPO讲故事
“娃小宗”是纯粹的个人IP,兼具“宗家+小字辈”软萌感,既延续娃哈哈国民度,又方便植入气泡水、低糖茶、蛋白棒等年轻化品类。若未来推动宏胜饮料单独上市,新商标可以避开老集团复杂的股权,给投资人“干净标的”与“第二增长曲线”的双重想象。
6.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举报成功可迫使高院指定异地管辖或加速排期,缩短“权力真空”期。提前布局新商标可以降低“一夜失牌”的冲击,稳住经销商与银行信心,向潜在投资者展示“B计划”的成熟,为后续引入战投、Pre-IPO估值加分,塑造“果敢改革者”人设,与父亲“慈祥老爷子”形象互补,强化个人权威。
7.风险与代价并存
老消费者若形成“娃哈哈=国资,娃小宗=宗馥莉”的认知,可能稀释原品牌忠诚度,甚至引发渠道“左右手互搏”。若上城区国资联手职工会反向增持,则宗小姐的话语权将被进一步压缩。弟妹诉讼尚未开庭,宗小姐“另起炉灶”,容易被对手攻击为“转移核心资产、恶意规避继承”,在道德层面失分。
8.起诉和“换牌”的结局
从法律层面看,宗小姐握有2018年职工回购的“协议+付款凭证+录像”,证据链相对完整,原告仅凭“事后反悔+程序瑕疵”主张撤销,难度较大,但职工持股会涉及历史福利、集体产权,法院需兼顾各方利益。娃哈哈去年销售额为700亿,30多年国民记忆,遍布全国的冰柜、货架、广告位,娃哈哈品牌资产价值超过300亿元,娃小宗难以瞬间替补娃哈哈。
9. 打出“举报+换标”组合拳
宗馥莉曾对外界说:“我的‘定海神针’就是坚持做自己。”这场“控制权防御战”若旗开得胜,宗小姐保住父亲29.4%的股份,通过“娃小宗”完成品牌年轻化与资本化,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若两局皆输,仍握有供应链与渠道,以“宏胜+娃小宗”另立山头,宗小姐态度坚定而明朗,“要么把名字给我,要么我把名字换掉——但市场,必须还是我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