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愿所有穿白大褂的人都能记住:你手里托着的,是生命的分量;你脚下踩着的,是患者的希望。
当榆林市第一医院的急诊室还排着长队时,谁能想到他们的院长正忙着在麻将桌上 “运筹帷幄”?
2025 年 9 月 8 日,榆林市纪委监委的一则通报,让这位被网友戏称为 “茅台院长” 的冯丙东彻底栽了 ——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审查调查。
早在 2023 年,就有网友曝光这位三甲医院院长的 “时间表”:“每天早上忙于接见各种供应商和老板,下午专心打麻将,晚上一心一意喝茅台,很多社会人都知道榆林市第一医院院长爱喝茅台。”
这个被网友戳破“日常”的院长,曾是神经内科领域的“老资历”。公开简历里写着:1965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在神经内科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干了30多年,从普通医生熬到科室副主任、主任,甚至当过工会主席。2018年任前公示时,“业务骨干晋升院长”的新闻还上过本地晚报——谁都没想到,这个本该带着医院往前冲的“专家型院长”,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从“救死扶伤”到“尸位素餐”,他的白大褂里藏着什么?
最讽刺的是,冯丙东到任榆林一院后,几乎彻底“丢了老本行”。帖子里说,他“从没有认真搞过业务工作”。要知道,榆林一院是陕北地区有名的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更是重点科室——当年他在这儿从住院医干到主任,太清楚一个好医生、好院长对患者意味着什么。可他倒好,早上在医院的时间用来“接待供应商”,下午组局打麻将,晚上在酒桌上“品茅台”。(笔者特意查了下时间线:2019年10月他正式任院长,2023年7月被曝光乱象,这四年里,医院的门诊量、手术台次、科研立项数,怕是都跟着他的“作息”一起滑坡了吧?)
管理混乱到什么程度?有医护人员在帖子里吐槽:“设备坏了没人修,新设备采购全看供应商回扣厚不厚。”最离谱的是2023年疫情解封后的“疯狂采购”——3亿多元砸进去,买回来的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全是“五年前的淘汰产品”。(更扎心的是,这些本该救急的设备,最后堆在50平米的仓库里吃灰,成了“高价破烂”。)想想看,要是这些钱用在更新ICU设备、引进新疗法上,能多救多少重症患者?
转50个关系户、一年流失180万国资,他把医院当“私产”?
如果说业务荒废是“不作为”,那人事和采购的“骚操作”,简直是把医院当“提款机”。帖子里提到两个关键数字:转50名聘用人员为正式职工,每人每月多拿近3000元,一年就是180万国有资产流失;2022年5月一次性提拔调整54名干部,被抖音曝光时评论区炸成一片——“科室本来就缺人,结果领导亲戚、关系户扎堆,真正干活的医生反而没位置。”
最让同行寒心的,是他对“专业”的践踏。神经内科需要的是深耕临床的医生、紧跟前沿的科研团队,可冯丙东上台后,提拔的干部里有多少是“酒桌上的熟人”?采购清单里有多少是“回扣高的供应商”?(有知情人透露,他被调查后,专案组查出了厚厚一沓“接待记录”和“设备回扣流水”,数字大得吓人。)
医疗反腐不是“抓坏人”,是给所有医者“守初心”
现在再看冯丙东的履历,真是应了那句话:“能力越强,堕落时摔得越狠。”从一线医生到医院院长,他本可以成为榆林医疗界的标杆——带着团队攻克更多疑难杂症,推动医院学科建设,甚至成为陕北患者的“健康守护神”。可他偏偏选了另一条路:把专家身份当“挡箭牌”,把院长职权当“特权卡”,把3亿采购单当“提款单”,把50个关系户当“自己人”。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和一位老医生的聊天。他说:“以前我们当院长的,办公室门永远开着,护士有问题能直接敲;现在有些院长,办公室比银行金库还难进,想见一面得提前‘预约’。”(这话听着扎心,可细想全是现实。)
医疗腐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让患者多花钱,让医护寒了心,让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更失衡。
好在,冯丙东终于被查了。可查了一个“冯丙东”,就能杜绝下一个吗?医疗反腐不是“抓几个院长”就完事,是要让每个握着处方权、采购权、人事权的人明白:白大
褂上沾不得铜臭,手术刀下容不得私心,患者的信任,比任何“茅台”“回扣”都贵重。
当监督机制真正 “长出牙齿”,当每一笔采购都晒在阳光下,才能让冯丙东们的 “麻将局” 彻底散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