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俄罗斯卫星网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报道称,在美国国防部2026财年预算中,一项秘密计划正被大力推进,已获巨额拨款,用于研发25款新型机密武器,其目标直指中国。这一情报在北京大阅兵刚刚结束的背景下传来,格外引人深思。
根据披露,该计划历史累计拨款已超过96亿美元,2026财年还将新增1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总计达769.5亿元。该计划由五角大楼战略能力办公室直接管理,核心是所谓“先进创新技术”项目,旨在突破传统武器采购流程,加速陆军、海军、空军、太空及海军陆战队的多域武器原型测试,试图构建无缝的“杀伤链”,最终实现对“印太地区高端冲突”的快速、压倒性远程打击能力。
更值得留意的是,美方给这些武器所起的代号也透露出其战略意图。比如“阿斯加德”,取自北欧神话中诸神的领地,暗示可能涉及太空高边疆作战;“黑色马林鱼”是一种高速掠食性鱼类,可能指向高超音速打击平台;而“拉撒路”、“传奇”等新项目名称,也反映出美方正试图以技术创新维持其军事优势。这一切,都被明确纳入美国“太平洋威慑计划”的框架之中,毫不掩饰其针对中国的指向性。
联系到国际背景,这一动向尤其值得警惕。就在9月3日,中国成功举行大阅兵,展示了包括歼-20S战斗机、东风-61导弹在内的多项先进装备,显示出中国国防科技实力的长足进步。而就在阅兵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连续下达多条命令,要求“重振美军精神与威慑力”,甚至将国防部改名“战争部”。
对比美国防长随后公开声称“不寻求与中国冲突”的表态,不难看出美方对华战略的内在矛盾:一边释放缓和信号,一边加速备战。这种两面性,究竟是战略上的精神分裂,还是有意施放的“迷魂汤”?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轻信往往意味着危险。
事实上,美国推动此类计划,反映的是其常规军事优势正在衰减的战略焦虑。多家国际智库,如兰德公司,多次兵推显示,美军在台海、南海等潜在冲突场景中的取胜概率正逐年下降。正是由于意识到传统手段难以取得决定性优势,美方才试图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重构对中国的不对称打击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特别强调“多域协同”和“快速原型测试”,表明美军正努力弥补其在远程火力、天基侦察、数据链整合等方面的短板,企图形成针对我军系统的“杀伤链”。
然而,美国的战略企图能否得逞,仍存在很大变数。一方面,美国国防采购体系历来受到预算争议、技术冗余、项目延期等问题的困扰。诸如“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福特”号航母等项目的挫折,都表明先进武器从概念到落地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简单来说,美军设想很美好,但真要落地,虚弱的制造业根本无法完成。
另一方面,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我们不仅有战略预警的能力,更有反制与应对的决心与实力。从阅兵展示的装备可以看出,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反舰弹道导弹、电子战、反卫星武器、激光防御系统等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介入力量”形成了可靠的反制能力。中国坚持“不搞军备竞赛”,但我们也绝不会放松国防现代化的步伐。我们走的是自主创新、非对称超越的发展之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美国有的,我们要有;美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回过头来看俄罗斯传来的这则情报,正如古人所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加强情报研判与战略预置,防止对手“狗急跳墙”。但也无需过度恐慌,更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中华民族是善于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民族。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这才是应对一切挑战的根本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