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爱国者党领导人菲利波特对“俄罗斯威胁论”的反对,与北约秘书长的威胁渲染形成鲜明对立,这让西方对俄认知的分歧浮出水面。
有人觉得菲利波特在借议题炒作,也有人认同他的理性,有人信北约的安全警示,也有人站俄方的澄清立场。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角度展开探讨,试着理清这些争议背后的逻辑。
或许有人会说,菲利波特是反对党领导人,他批评马克龙“对普京着迷”、反对“俄罗斯威胁论”,根本不是出于客观判断,就是为了攻击执政党、吸引公众注意,算不得什么“理性声音”。
这种质疑确实站得住脚,政治人物的发言往往带着党派立场,菲利波特用“着迷”这种调侃词汇,确实有政治造势的嫌疑。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有党派考量,他的话能引发广泛关注,还与北约秘书长的表态形成尖锐对比,这本身就说明法国国内的分歧真实存在。
不是所有人都盲从北约的渲染,不少民众也在怀疑“俄罗斯威胁”的真实性,这种对主流论调的反思,即便由反对党提出,也承载了部分群体的理性思考。
更何况他多次重申“法国无俄罗斯威胁”,核心是消解民众恐慌,而非单纯攻击对手,所以不能完全将其归为“作秀”,至少反映了对俄认知的多元性。
有人可能会反驳:“俄罗斯导弹几分钟就能到西欧,这是实打实的军事能力,怎么能说威胁论是虚假的?”
这话没说错,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参数是客观事实,从纯粹能力层面看,确实对西欧有潜在威慑。
但“能力”和“威胁”从来不是一回事,威胁的核心是“攻击意图”,俄罗斯多次澄清“无意攻击北约成员国”,普京还点出西方是借外部威胁转移国内矛盾。
北约恰恰是把“潜在能力”直接等同于“现实威胁”,刻意忽略了俄方的明确表态和无攻击记录的事实。
再看西方多国正面临经济乏力、民生矛盾突出的困境,这种“威胁论”更像是转移公众视线的政治工具,而非基于安全现实的判断。
所以说它是“虚假议题”,重点在“刻意渲染”,而非否认军事能力本身。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分歧只是暂时的,等西方国内问题缓解,或者俄与北约有了合作契机,分歧就能缩小,这种期待有合理性,国际争端确实常随局势变化调整。
但从现实根源看,分歧不只是短期矛盾。北约自冷战后持续东扩,早已将俄罗斯定为“主要安全挑战”。
而俄罗斯把北约东扩视作直接安全威胁,这种结构性的安全架构冲突,不是短期内能化解的。
更关键的是,双方已形成“北约渲染威胁—俄强硬回应”的循环,北约越强调风险,俄越强化军事部署,反过来又让北约更有理由造势。
再加上法国等国内部立场分裂,协调对俄政策难度极大,即便偶尔有能源等领域的局部互动,核心的“威胁认知”分歧也很难快速改变,“短期内难以弥合”的判断是符合当前局势的。
这些围绕“俄罗斯威胁论”的争议,本质是利益、立场与安全认知的碰撞,菲利波特的表态有党派痕迹,北约的警示藏着政治目的,俄罗斯的澄清也有自身考量,没有绝对的“对错”。
但透过争议能看清,欧洲的安全从不是靠渲染威胁换来的,而是需要基于事实的理性对话。
分歧或许一时难消,但明白每种立场背后的逻辑,不被单一声音裹挟,才是看待这一问题最该有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